返回第三章 异地求学路漫漫(1 / 2)李三娃的爱恨情仇首页

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李三娃离村小学校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到学校上学也就十分钟左右,每天上学放学,放学后去放牛玩耍也是轻松愉快的事情。

后来,为了寻求更好地学习机会,三娃的父母联系了一个远房亲戚,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想办法把三娃转到了隔壁的一个乡镇-学前镇中心小学读书,三娃也就开启了异地求学的漫漫长路。

学前镇与三娃所在的乡镇相比,交通更方便,商业贸易也更发达,学校又是新校区,教学质量也更有保障。

为了能让三娃安心读书,三娃去学前镇上学的时候,都是由三娃的父亲用凤凰牌自行车亲自送他过去小学。自行车后面还装着一袋米,大约五十斤左右,这些都是三娃读书期间的“口粮”。

山路十八弯,而且非常崎岖不平,路面上全是石头沙子。即使这样,三娃的父亲也不会让三娃下来走路,而是推着自行车艰难前行。

为了解决读书期间的住宿问题,三娃的母亲联系了在学前镇邮政所上班的远房舅舅(三娃称呼为“舅公”),买了一张竹床,放在舅公的房间,就当做是三娃晚上睡觉的床。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校,三娃刚开始显得很不适应,一则语言不通,刚开始不知道他们在说哪里的方言,听不懂也不会说;二则生活极其不习惯,除了学习,吃饭和洗衣服等等全部都要靠自己。三则舅公经常回家,三娃常常是“独守空房”。对于从来都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三娃来说,简直是太难受了。

住宿的地方没有厕所,连小便的地方都没有。要想解决内急问题,必须穿过邮政所的后门到学前镇政府里面公厕上厕所,相隔300米左右。镇政府的公厕是水冲式旱厕,苍蝇蚊子到处乱飞,扑面而来的屎臭味、尿味让人猝不及防。特别是在夏天,厕所的灯光昏暗,每去一次屁股上要被蚊子咬好几个“包”。

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只好到食堂或圩上的小饭馆用餐,既不卫生,炒出来的菜也很难吃,但是也没有办法。

离开家,才明白家的温暖;远走他乡,才明白故乡的可贵;背上行囊,才理解远行的意义所在。

刚开始有段时间,远离父母和家乡,三娃特别想家,有孤独、有哭泣、有无奈、有失落、有无助,心里有苦,却无处诉说。

为了解决吃菜的问题,三娃每周末回家后,三娃的母亲都会特意用玻璃罐装点菜让三娃带过去学校,比如霉豆腐、萝卜干、酸菜干等等。经常一块霉豆腐就能对付一顿饭,但是这些菜也保存不了多久就会变质,也吃不了多久,最终还是要到饭馆或食堂买菜吃,可饭馆和食堂的菜又贵又难吃。

学校的老师也非常关心三娃,毕竟三娃的成绩也是一直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三娃也参加学校和县级组织学习竞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与同学们慢慢接触后,三娃觉得同学们也不是那么难相处。同学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圩镇上做生意,家庭条件相对都比三娃要好很多。

那时候的圩镇也相对比较乱,圩上也有一些“二流子”到处惹事生非,看谁不顺眼都想干一架。因此在晚上,三娃也基本不怎么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