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宜宾燃面(2 / 2)巴南宝贝首页

宜宾的路上有个特点,只要不是寒暑假,满街都是学校和学生,早、中、晚的饭点,燃面店里都是穿着校服的学生。最有意思的一间店,就借了小学的房子开业,店堂即是学校的自行车停车场出口,学生们下课也都从店堂里穿过。”

这是网文记载的燃面场景。我就是在边城类似这样的傍晚有火烧云的街景边上看到了正在吃饭的程雍。燃面店里的川渝师傅一定要戴一顶白帽子。三葱、三菜、调味料、干果令人感到“巴适得板”。用油最好是炼好放在罐头瓶里白亮如霜的猪油。化开后滋啦一浇,程雍便呼呼吃起来。

燃面、凉拌蒜泥白肉、唯怡豆奶等,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

人民电影院向东,就是一条大马路,到了晚上,川渝人的木头箱子纷纷推到路中间,点上电灯就成了夜市,卖衣服、风扇、小电器,给年轻人做指甲、临时纹身,卖鸡爪、卤肉、豆角蒸面,在手机市场门口,有用笼子卖猫狗、兔子、金鱼、蛇、娃娃鱼的。在小时候,我曾买过一条78元的娃娃鱼放生,后来觉得有点多此一举,这样养殖的娃娃鱼也许放到快速冲刷的河道里也活不了多久。成年人回忆童年就是这样感到恍如隔世和不可思议。

遇见巴蜀人的时候,我们没有一条长江穿城而过。山地也并不起伏。开着三轮摩托车卖面的小贩早就发财了,将自己的行头装在大木箱里,或者干脆租个店面。在美好的夜晚,边城有人在吹着萨克斯,理查德克莱德曼“回家”也许燃面并不好做个摊子即做即走。肉哨燃面的好汤和好肉也并不便携带。在小小的门面店里,芽菜、芝麻、花生、葱花杂糅着馥郁的香气。这是店里的芽菜,它是用芥菜的嫩茎划成丝,经过晾枯、发酵而成的酱腌菜,店里的芽菜跟外面卖的袋装实在有天壤之别。

在没有菜的冬季,芽菜和“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一起被装到铝箔纸的塑封里,寒冷的冬天,人们掏出胸口焐热保温的热馒头,将那馒头掰成两半,如果运气好,能遇见分食的给予花生碎和酥黄豆的罐头。

当然,后来我们有更好的食物,更好的酒。没有人喜欢这种袋装的亚硝酸盐超标的腌菜了。小面也经过了改良变成了红烧牛肉面,大块的牛肉似乎少了一些穷酸气。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了。人们不再把馒头踹到上棉衣的胸口保温。他们甚至不再吃馒头了。这是一个碳水超标的食物。然而那年寒冷的冬天,程雍坐在红色塑料椅子的摊位上,眼镜上起着雾气,耳朵里塞着松下随身听,揣着袖子将一次性筷子掰开搅匀吃燃面的场景仍然久久萦绕在我心中不能忘怀。

他们还喝茅台吗?我不知道。但这样的寒冷的冬天和日光灯啪啪发亮的房间,以及道口的烧鸡和冬天汽油桶的烤红薯,还有强力爆米花机的促狭和吓人一跳,充斥着这样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