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唐明皇好道集奇人 武惠妃崇禅斗异法(2 / 2)记录令人拍案叫绝的惊奇故事首页

正当玄宗被这美景所吸引时,突然发现一位仙女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旁边的仙女们纷纷笑出声来,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

玄宗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原来月宫里的仙女们也这么有趣。

玄宗像个好奇的孩子,瞪大眼睛到处张望,法善就在一旁笑眯眯地介绍:“皇上,瞧这些个飘然的仙子,她们称作‘素娥’。身上那白得透亮的衣裳,有个好听的名儿,‘霓裳羽衣’,她们弹的这首,叫《紫云曲》。”

玄宗手舞足蹈地跟着节奏比划着,把这些美妙的旋律都记在心里。

后来回宫后,他兴致勃勃地教给了杨太真,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霓裳羽衣曲》。

夜深了,玄宗打着哈欠,有些熬不住。

法善招来两朵五彩祥云,载着皇帝飘飘荡荡回到了人间。

经过潞州城,夜里的打更声清晰可闻,法善一拍脑门,来了主意:“皇上,既然咱们来到了这幽静之地,何不趁此良辰美景,给这寂静的夜添点乐子,来一曲?”

玄宗一听,来了精神,可又皱起眉头:“好主意,可惜没带玉笛。”

法善眼珠一转,问清玉笛所在,轻描淡写地一指,那玉笛竟神奇地从天而降。

玄宗乐不可支,立刻吹奏起来,那音符随着夜风飘散,他还从袖子里掏出几枚金钱,抛向空中,仿佛给这夜色添了几分华彩。

这便是那流传千古的唐明皇游月宫的佳话。

那晚,潞州城里的夜,本该寂静无声,却被一阵奇妙的笛声划破。

有的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想:这笛声怎么如此不同寻常?有的人半夜爬起来,却只见笛声在半空回荡,摸不着头脑。

第二天,更有奇事,有人在街上捡到了金钱,乐呵呵地报告给府里。

官员们一听,眼睛都亮了,纷纷上表,把这当成了天大的祥瑞。

唐玄宗拿到奏折,明白是怎么回事,心里乐开了花,直夸:“哈哈,这可是天降奇瑞,朕的江山社稷必将更加稳固!”

于是,对那法善与张果一样,更是高看一眼,时常召他们进宫,下下棋,玩玩小法术,好不快活。

这天,法善和张果又在宫里下棋,玄宗则接过鄂州刺史的表文,一看,乐了。

表文上说,鄂州出了个叫罗公远的仙童,长得怪模怪样,却会不少道术。

这刺史在一次迎春活动中,看到一个白衣怪人,身高一丈,混在人群中,把大家都吓跑了。

罗公远这小家伙却不怕,大喊:“喂,你是哪来的怪物?还不快回去!”那怪人提起衣服,一溜烟跑了。

刺史府的人把罗公远抓来,问他怎么回事。

罗公远还挺得意:“刚才那是守江龙,我让它回去的。”

刺史半信半疑:“你说是龙就是龙?得让我亲眼看到才算!”罗公远一笑:“放心,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于是,他在江边挖了个浅浅的小坑,没过几,却引得一条小白鱼顺着水流摇摇摆摆地游了过来。

众人围观看热闹,小白鱼突然间像是吃了激素,越长越大。

这时,小坑中青烟袅袅,直冲云霄,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电闪雷鸣,好不热闹。

罗公远大喊:“各位,快上津亭避雨!”

话音未落,大雨倾盆,一条大白龙腾空而起,龙头仿佛触及云端,许久才渐渐消失。

刺史一看,这还了得,赶紧写了奏折上报,还特意叫上罗公远一同进京。

玄宗听了这奇事,觉得有趣,便将罗公远介绍给张、叶二人。

张、叶二人一见到罗公远就大笑:“这小屁孩懂啥?”他俩各自拿了一把棋子,拳头捏得紧紧的,问罗公远:“猜猜我手里有啥?”罗公远一笑:“啥也没有。”结果两人摊开手,棋子全在罗公远那!这下他俩才明白,这小家伙不简单。

玄宗就让罗公远坐在法善旁边,一起围炉取暖。那时剑南的一种叫“日熟子”的水果闻名遐迩,张、叶二人常用仙法弄来新鲜的果子给皇帝品尝。

但这天,果子却迟迟未到,两人开始犯嘀咕,互相商量:“罗公远是不是搞了什么鬼?”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罗公远。

这公远却慢悠悠地走到炉边,调皮地玩起了火箸来,没样,将火箸插入灰中,待众人疑惑时,又笑眯眯地提起火箸。

这时,使者恰好赶到,法善问:“咋这么晚呢?”

使者一脸无辜:“我正要赶路,结果前方火焰滔天,我差点儿变成烤鸭。刚才火灭了,我才敢过来。”众人对公远的神通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时,杨贵妃尚未入宫,有个武惠妃独占玄宗宠爱。武惠妃信奉佛教,玄宗崇尚道教,两人各有所好。

武惠妃信任的金刚三藏与罗公远等人道术不相上下。

一日,玄宗感到背痒,罗公远便用竹枝化作七宝如意,帮玄宗挠痒。玄宗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刻向三藏炫耀。

三藏却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掏出一个六宝如意,说道:“皇上,公远的幻术虽妙,但我这可是真家伙!”

玄宗接过六宝如意,手中原本的七宝如意瞬间变回竹枝。玄宗兴高采烈地回宫告诉武惠妃,惠妃听后笑得花枝乱颤,直夸三藏厉害。

玄宗皇帝打趣地对惠妃说:“惠妃啊,这次咱们去东洛游玩,让叶罗二尊师和金刚三藏跟着,比试比试谁的法力高强,你觉得怎么样?”

惠妃眼珠一转,笑嘻嘻地回答:“哎哟,那可太有意思了,我当然要跟着看热闹。”

于是,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出发了。到了东洛,正好赶上修麟趾殿,一根巨大的方木横在院子里,足有十五六米长。

玄宗对法善说:“哎,尊师,露一手给大家瞧瞧,把这大家伙举起来。”法善一施法,方木一头翘起几尺,另一头却纹丝不动。

玄宗皇帝故作惊讶:“哟,尊师,您的神力怎么只管一头啊?”

法善眨巴眨巴眼,故作无奈地说:“三藏法师的金刚神众压住了另一头,我哪儿举得起来啊。”原来法善是故意这么说的,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样惠妃面上也好看。

惠妃一听,心里暗自佩服三藏佛法无边,脸上笑开了花。

三藏法师也得意洋洋,觉得自己挺了不起。

罗公远在一旁,捂着嘴偷笑。

玄宗不甘心,又对三藏说:“法师,既然你这么厉害,那能不能把叶尊师收进这个小瓶里?”

三藏法师接过小瓶,让法善做好准备,法善配合地做出害怕的样子,还没等三藏念完咒,他就“嗖”地一下到了小瓶的瓶口。三藏念第二遍,法善已经整个儿蹲在瓶子里去了。

玄宗皇帝眉头紧锁,心情不爽到了极点。

法善进了铜瓶,却像人间蒸发一般,没了踪影。

玄宗皇帝转头问三藏:“法师,你既能让他进去,难道不能让他出来?”

三藏一脸认真,念咒念得嘴皮子都要冒烟了,可法善还是毫无动静。

“这,这不会是出啥意外了吧?”玄宗脸色一变,惠妃花容失色,三藏也慌了神,唯独罗公远在那捂嘴偷笑。

玄宗急得直跳脚:“这可咋整?”

罗公远笑眯眯地回道:“陛下放心,法善离咱们不远。”

就在大伙儿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高力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叶尊师来了!”

玄宗一愣:“铜瓶在这儿,他哪儿来的?”急忙招他进来。

叶法善笑呵呵地解释:“这不是宁王请我吃饭嘛,正好借这个机会去吃一顿。要不是三藏法师念咒,我还真走不开呢。”

一听这话,玄宗乐了,惠妃和三藏也松了口气。

法善却是个讲究人,他说:“法师都念咒了,我也得表示表示。”

说着,他拿起三藏的紫铜钵盂,在炉火中烧得通红。令人惊讶的是,法善却轻松地将其拿在手中,随意把玩,仿佛那不是烧红的铜器,而是一片树叶。

忽然,他双手捧起钵盂,朝着三藏的光头就扣了过去,三藏妈呀一声赶紧逃开,惹得玄宗哈哈大笑。

公远却云淡风轻地说:“陛下,不过是道家的小把戏,三藏法师何必如此认真呢!”

玄宗眼睛一亮,调侃道:“那尊师你也露一手,让朕开开眼?”

公远转头问三藏:“法师,怎么个比法?”

三藏法师说:“这样,我把袈裟收在这银盒里,多层木函封锁,你若能取得,算我输;取不得,就是你输。”

玄宗一听,兴致勃勃,立刻拉着一干人等,兴冲冲地跑到道场院。

三藏在法坛上点起香,把袈裟小心翼翼地放进银盒,又层层木函封锁,那架势,严严实实。

他自己还在坛上盘腿一坐。

玄宗、惠妃、叶师他们围在一旁,瞧见坛中忽现菩萨、金甲神人、金刚等神人,层层围绕,那场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公远却在那儿优哉游哉,坐在绳床上,有说有笑,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

大伙儿都盯着公远,可他似乎一点儿也不急。过了好一会儿,玄宗忍不住问:“怎么还没动静?是不是有点难?”

公远耸耸肩:“我也不清楚能不能取到,还是让三藏法师自己开盒子吧。”玄宗一挥手,示意三藏开盒。

三藏看着那层层封锁,心里暗喜,可等到打开银盒,却只听见他一声哀嚎:“哎呀!”

袈裟不见了,盒子里空空如也。

玄宗皇帝乐得合不拢嘴,直夸公远的法术了得,简直比戏法还精彩。三藏法师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公远道:“皇上,不如让人去臣院子里把那袈裟取来。”

使者匆匆而去,不一会儿,就将袈裟取了回来。

玄宗好奇地问公远:“你是怎么做到的?菩萨们如此威严,你是怎么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把袈裟取出来的?”

公远微微一笑,答道:“菩萨也好,力士也罢,都是些小角色。至于高深的道法,那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刚才我让玉清神女帮忙,那些菩萨金刚,连个她的影子都看不到,取件袈裟还不是轻而易举?”

玄宗听后更是欢喜,赏赐了公远一大堆东西。叶公和三藏法师也对公远的神通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天,玄宗皇帝还想学学公远的隐形术,公远却摇摇头,拒绝道:“皇上,您是一国之君,应该想着怎么让国家更安定,百姓更幸福,这种小把戏学了有什么用?”

玄宗一听,脸上挂不住了,发起火来。公远却不当回事,一转身就躲进了殿柱里,还隔着柱子数落起玄宗的不是。

玄宗气得直跳脚,让人把柱子砸了,结果公远又跳进了石碑里。最后,石碑被砸成了数十片,每片上都映出公远的身影,可就是抓不到他。

玄宗皇帝一脸歉意地站在公远面前,几乎是苦苦哀求,想要学会那隐身法。

公远被求得没办法,只好答应。可他传授起来总是藏着掖着,不把全部本事教给玄宗。

两人一起施展隐身术时,果然无人能察觉。但若是公远不在,玄宗自己试,总会不小心露出点什么,不是衣角就是帽沿,让宫里的人一眼就能瞧出来。

玄宗知道公远没教全,便用金银财宝诱惑,有时甚至威胁说:“不全教,立刻要你脑袋!”可公远压根不吃这套。

一怒之下,玄宗下令:“给我拉出去斩了!”刀斧手领命,把公远“斩”在了市曹。

过了十来天,有个内官叫辅仙玉的从蜀地回京,路上碰见公远悠哉骑驴过来。公远笑眯眯地拿出封信和一包药,对仙玉说:“和皇帝一起玩,太没意思了。”

接着又说:“告诉皇帝,这是‘蜀当归’。”

说完,人就不见了。

仙玉回京,把信交给玄宗,上面写着“姓维名厶迮”,皇帝看得一头雾水。

正纳闷呢,公远出现了。

唐玄宗突然明白过来,问道:“先生您为何改了名姓呢?”

公远道:“陛下您砍去了我的头,所以我的名字也没头了。”

唐玄宗听后立刻表示歉意。

公远又说:“大家都在玩,有什么关系呢?”说完他便走出了朝堂,自此之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直到天宝末年,安禄山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难。

此时,公远又在剑门迎接唐玄宗的銮驾,并一路护送他到达成都,之后叶便拂袖离去了。

后来,肃宗在灵武即位,唐玄宗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回到长安。

最后,肃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迎接唐玄宗,然后唐玄宗才从蜀地返回京城。

这时唐玄宗才完全明白“蜀当归”这个寄意,原来它的应验就在此处。

这与李遐周的诗句一样,都是道家预知未来的妙处。

有一首诗这么说

喜好道术的秦王和汉王,

他们哪里知道治理国家的真正方法在于日常的勤政和持续的努力呢?

即使他们掌握了无穷的法术和幻术,

也无法挽救杨贵妃的一条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