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沧海之上,皆为东方。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千年之前,一位古稀道长不远千里,不辞辛苦,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历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东方的沧海仙山之地,辗转来到了关中秦岭北麓渭河一带的平原大地。
这位古稀道长从小就在沧海仙山之地长大,后成为一位高德大道的弟子,并得到他道行的真传,精通道学道义,文道武道乃至医道尽在掌握,还精通炼丹术、缩骨术、隐身术、穿墙术、点穴术等等,实可谓高人中的高人,高道中的高道。
这位古稀道长名号为上清山人,虽然个子不高、身体清瘦,但身子骨却十分的硬朗,两眼更是深邃有神。他在东方仙山之地早已修炼五十余载,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文道学,更擅长各派道技、道功、道法,被誉为道界之奇人。
上清山人此番长途跋涉,来到关中平原大地,表面上看,他是秉承恩师教诲,走出沧海仙山之地,一路进行寻道、访道、问道、传道、布道。但实际上,他则是在暗中探寻传说中的神秘秦大帝陵,向这位千古一帝进献一粒练了七七四十九年的迟来的“还魂长生不老仙丹”。
上清山人为何不远千里,要来关中平原向秦大帝陵进献“还魂长生不老仙丹”?这粒仙丹为何还炼了七七四十九年?这还得从当年秦大帝灭六国、统中原,进而登泰山封禅说起。
雄才大略的秦大帝,在挥师灭六国、统中原、筑长城之后,决定效法古代帝王,东临天下第一山——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而封禅是古代已有之的礼仪,相当的壮观和隆重。
秦大帝东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也是在昭告天下,他将受命于天,统领全国。
封禅大典结束后,秦大帝依旧兴致盎然,并没有返回都城咸阳的意思,而是继续东行,到传说中的琅琊及海上仙山,去寻求长生不老之秘药。
说起秦大帝的东巡,传奇故事那也是多多。据史书记载,在秦大帝统一全国的11年间,共有5次出巡,其中4次为东巡,旨在扬威。他曾乘坐大船环绕仙山半岛,“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可见其对仙山之痴迷程度。
秦大帝在琅琊滞留的三个月间,闻听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位仙人,他们就知晓寻找长生不老仙药的地方乃至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秘笈。
于是,从此之后,秦大帝先后派徐氏、卢氏去海上仙山寻求长生不老仙药。他自己也亲临海上仙山之地,拜访三位仙人,以当面索求长生不老仙药。
而在第一次的东巡中,秦大帝偶遇到了一位被称为“千岁翁”的仙道,告知他海外真的有神仙、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这让秦大帝听后大喜,随与这位仙道推心置腹,彻夜长谈。在畅谈中,得知这位仙道还掌握了炼丹术。
秦大帝自此与仙道“千岁翁”有了不解之缘。秦大帝恳请“千岁翁”帮他寻访仙药,如若寻访不成,亦可炼制仙丹。而“千岁翁”见秦大帝如此虔诚执着,也当即答应为秦大帝寻访仙药乃至炼制仙丹。
因国事繁重,秦大帝不可能在沧海仙山之地久留,等着“千岁翁”寻访到仙药和炼成仙丹再返回。三月之后,他只能依依不舍离开了沧海仙山之地。
后来,秦大帝再次东临海上仙山,却再也没有寻找到那个知己仙道“千岁翁”,这让他深为遗憾。不过,秦大帝认为“千岁翁”已经得道升仙了,对他也是更加仰慕和崇拜了。
“千岁翁”虽说得道升仙了,不可能再为秦大帝寻访长生不老仙药和炼制仙丹了。但是他的几位弟子却答应秦大帝,将秉承仙师的遗愿,继续海上寻访仙药,及为秦大帝炼制仙丹。
然而,十多年过去,直到秦大帝驾崩,“千岁翁”的弟子们也没有把长生不老仙丹炼成,由此成了秦大帝的一个终身遗憾。
为了弥补秦大帝的这个遗憾,“千岁翁”的弟子们秉承仙师的承诺,一代传一代,不停地探索、研究炼制仙丹的方法,等有朝一日炼成仙丹后进献到秦大帝陵。
上清山人就是“千岁翁”传了十多代的弟子中的弟子。自打他进到了这座仙山后,就跟着自己的恩师阅遍了各类古书,探寻了无数的炼丹秘笈,历经七七四十九年,终于炼成了一粒长生不老仙丹。
仙丹炼成,上清山人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这一年的盛夏,他把这里长生不老仙丹包装好后,揣进怀里,踏上了西寻秦大帝陵的征途。他要把一代又一代祖师的心血之丹,亲手奉献给秦大帝,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
只是,让上清山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历经三百多个日夜,进入到关中秦岭北麓渭河一带的平原大地时,正逢中原遭遇百年大旱,整日骄阳似火,放眼赤地千里,河道断水干涸,民生凋敝凄凉,众多民众更是因瘟疫流行而不得不四处逃难。
此时的上清山人,头发、眉毛及长长的胡须已是花白,灰色的道袍也早已破烂不堪,在热的烫脚的黄土地上,他更是步履蹒跚,缓慢前行。
上清山人拄着一根竹棍,头戴一顶遮阳的破草帽,由于鞋子的鞋底早已磨烂,让他行走起来倍加艰难。
上清山人随身携带的东西并不多,除了斜挎在肩上的一个包袱里有一把师祖传下来的“上清剑”之外,还有半块硬邦邦的烧饼,挂在腰间的一个葫芦里也只剩下不到半葫芦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