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平息精神的贫寒(1 / 2)张泊宁的失恋日记首页

年老后,他以老练的手段依靠肉体的满足来平息精神的贫寒,但一直对费尔明娜有着很深的感情。

乌尔比诺则是富有气质、文质彬彬、家世显赫、才华横溢的人的代表,而年老后则开始懦弱、可怜、胆小,并最终以极其荒诞且滑稽的方式死去。相比两人年轻时的状态,无疑是乌尔比诺这类人更容易被世俗所接受。他拥抱人间烟火,并在人间干得很出色;反观阿里萨则把人生架空在一种虚无的、假想的、超越人世的美好天堂之中。乌尔比诺在年轻时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人们更喜欢立足于现实每天欢乐,不喜欢立足于理想悲春叹秋。马尔克斯最终安排乌尔比诺死去,阿里萨的坚持获得了胜利。我感觉他的用意不仅仅是为了突出爱情,而是为了安慰世间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并满足于爱情的权利。但这仅限于虚构的小说之中。现实中多的是心有理想却无计可施,每天大喊天涯海角却置身于街头巷尾,心愿生如夏花之绚烂却不得不消耗生命于寂寞人生的人。无人赏识且生活贫困,被一声声他人的叹息概括完矛盾重重的人生。我们最喜欢在艺术世界里对此类人抱有同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免对他们嗤之以鼻。

费尔明娜这一人物被塑造,用意再简单不过了——马尔克斯把她当作完美的迷恋对象来塑造,她就是马尔克斯心中的“花冠女神”。每个人都可以从她身上联想到自己心中的“花冠女神”,那个因一人而生,存活于理想却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人。如此一说似乎有些伤感,但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像老话所说的“距离产生美”,以及书中费尔明娜在单独遇见阿里萨时的失望与顿悟,我们所爱的无非是一个人设,一个框架;我们只不过是在寻找爱情的途中把这个框架强加在每个人身上,从而寻找出一个最符合框架的人。她或他有与框架格格不入的地方,我们给他或她或是填补,或是打磨,而此类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你到底是爱人还是爱人设?这个艰难的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问题本身就没有结果,那怎么回答就都是错的。

在每个人都因时光飞逝而逐渐苍老时,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代表了因婚姻而使爱情万劫不复的婚姻生活,而阿里萨则代表了空虚寂寞、难排伤感的单身生活。不得不说,马尔克斯的野心比较大。据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马尔克斯尽己所能,将所有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日常生活琐事近乎疯狂地全部抛出,很难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而最令人悲痛欲绝、哭笑不得的,则是单身大半辈子的阿里萨根本没资格去经历那外表光鲜亮丽、内里杂乱无章的婚姻生活。他还傻乎乎地觉得两人过得挺好的,“可怜的人”用来概括他最合适不过了,这可笑死我了。空虚寂寞难以排解,不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一个,但阿里萨却有方法将苦涩冲淡,尽管方法很不清白。他的排解方式十分不值得去提倡,甚至应被当作反面教材而明令禁止,但是让自己直面生活,淡忘过去的精神还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毕竟生活应该向前看嘛。

在读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未经世事的天真和单纯,尽管我总是自以为年少老成吧。我在阅读时总是喜欢猜情节,没想到这次我全都猜错了。等我看到马尔克斯写的情节后,我方才明白是自己太幼稚了,怪不得从前有个人说我很幼稚。《霍乱时期的爱情》给我带来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费尔明娜会选择乌尔比诺,而拒绝阿里萨?我从前做了很多假设,比如说费尔明娜是物质的女人、费尔明娜是在乌尔比诺身上找到了爱情、费尔明娜厌倦阿里萨的一味付出,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全想错了。书中说,费尔明娜是害怕失去稍纵即逝的机会,并且她已经二十一岁了。这给出的是个什么理由!说了跟没说一样。爱情是什么?马尔克斯支支吾吾,含糊其辞。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本来是胸有成竹的,等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一切全都变作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了,我竟然也开始迷茫了。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个特定的地方,是阳光灿烂洒于街旁,是细雨缀丝朦胧天地,是放眼便见千年飞雪一片白茫茫,还是清风拂过掠起衣角、吹起发梢,一次回眸便让我们相信爱与远方,而一见钟情自然也被我们酝酿。携手同游固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哪怕此地一别,便是山水相隔不相逢,多少年后遥想那年那天那次模糊的偶遇,也足以抚平伤口,继续让我们迎接远方。

2022年2月3日夜间看完全书并写完初稿,

2022年2月4日再稿。

“格瑞!”嘉德罗斯的脸沉了下来,“我不想被人管着,我要追求自由!”

“哼,”格瑞的嘴角上扬,“我要是说我不放~呢~”

“格瑞!本王,9岁了唉!”嘉德罗斯表示不服,“你管着我,让我觉得特别没面子!!!”

“我……嗯,17岁,”格瑞不失尴尬的笑了笑,“我比你大8岁……”欠揍的是,这货语气特别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