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威高喊一声:“行拜师礼!”
姗鸾和王姚等人带头对着台上的先生们行拜师礼:“弟子拜见老师!”
“弟子拜见老师!”所有人跟着齐齐躬身行礼,拜师!
声音洪亮,传出学院,听得人们心情激荡不已!
整个学院里,除了这八位资历深厚的老先生外,还有二十位老师。这些老师在八位学生面前也甘愿称一声弟子,甚至心中觉得是自己占了大便宜。若非来了书院,他们如何能接触上这些大儒。
从孩童到师长都很尊重学问高的人!
季九宁上的第一节课,是吴老先生的课,讲文史。
老先生讲课并不死板,季九宁也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原来还是很爱读书的。
老先生给小学班上的学生们留了作业,教的一首诗词,让她们抄写五遍。
小时和小辰也领了作业,同样抄写新学的几个大字,虽然这几个字两人早已会写,但还是很认真的抄写着。
房如和祝兰看着姐弟三人坐在书房的矮桌上,认真书写,低声商量着,再过两日就回香叶阁的事,毕竟小师妹太忙了,每天忙着处理县城的大事小事,还要管着府中一切,现在更是每日上学,下学了还要写作业,除了吃饭睡觉外都没有闲着。
她们可不想在此忙中添乱!得知她们要离开,季九宁也只好同意,临走时,送了好些吃食,最后还交给了房羽和祝兰五个手雷,并教会他们如何保存,如何使用。
两人得知后紧张的不行,同时也激动不已!有如此神器在手,谁也不怕,神神秘秘的藏起来。
“师姐,师兄,香叶阁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拿出来。”
“明白!我们绝不让外人知晓!”
季九宁见两人保证,也没再担心,只叮嘱他们继续在暗中招兵买马,并让鬼市的人收集情报,每隔半月给她发一次信息!
房羽都一一应下,房如又叮嘱她千万注意身体,见她点头答应,三人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开学虽只有几日,但学生们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如当下的天气一样,越来越热!
十日后,陈文从邺王那里也回来了!带回一封邺王的亲笔信:
“吾知你身份,且魏宁威是你亲舅舅一事,本王亦知,如今你们身在北地,只要不做牵连本王之事,本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季九宁看完信直接烧掉,她无声的笑了。自从皇帝削蕃一事后,就往北地派了府州州牧!邺王如今只是有军权,却没有了治理权!
而她的出现,也算是给邺王递了一把隐形的刀,他们同病相怜,如今朝廷党争激烈,百姓的日子又苦不堪言,多地形势严峻,民不聊生,如此乱世,他们唯有联手,才能保全。
邺王的表态,让她的心意没有白费,也算正式达成共识,联盟成立!
那她就要开始大动作了!
……
百姓们已经开始犁地,播种了,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整个福暖县一片欣欣向荣。
大地也披上了嫩绿的衣衫,冰河融化,河水缓缓流淌起来,穿县而过。
陈武招兵买马,也终于让兵力增至一万,这件事,还要算郭明秋的头功,当初他发现北地人口增多后,一路勘察,并沿途宣传福暖县的消息,有志男儿心中都想建功立业,很大一部分人被他说的心动,于是悄悄前往福暖县,报名投军。
季九宁给他算一等功,王玉棠年轻气盛,不想落后,也要出去招兵买马。对此季九宁没有拦着,但下了一道命令,不得公开行事,更不可招揽不明身份之人。
陈武对此不放心,让张家年跟着一起去了,张家年极其善于洞察人心,为人圆滑,处事不惊又心思细腻。
两人也算有勇有谋的组合了,效果还算不错……被季九宁立了二等功。
就在书院开学一个月后,城墙全部完工!
三处大门全部敞开,陈武这县尉,正式公开上任,而张家年被立为主簿,李春则成了训练新兵的总教头!
县衙招收的人才中,也有一批人被选中,提拔。
其中一位年仅三十二岁的举人薛敬宗,因遭遇战乱,从青塘城来此,被魏宁威招揽后,做了秦大勇的师爷!
私下里,魏宁威对此人也多有观察,发现他确有才能,且很懂为人处世之道。
得知他对当今朝廷的不满后,没少私下找他交谈,确定不是作假,才把他引荐给了季九宁。
薛敬宗见到季九宁后,并未有丝毫惊讶与异样,甚至主动表露自己刚到县里,就暗中打探过,早已得知,城中声望最高的不是县令,而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姑娘,百姓亲切的称之为小东家。
他对季九宁是从心底的敬重,也毫不掩饰自己野心:“属下愿追随主子建功立业!”
对于他的识趣,季九宁自然欣喜,但也没有骄傲,更未表露出来半分。
如薛敬宗这样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能够不看身份,只看才能的地方,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加上有王玉棠在外不遗余力的宣传,不少人都开始了北上迁徙之路。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商业街上的生意也越来越成熟。
甚至开始了不少先前稀缺的铺子,如酒铺,山货铺,药材铺,首饰铺子,因着书院的开设,不少跑商的商人们,打起了学子们的主意,开起了书店,因此卖笔墨纸砚的铺子,围着书院周边尤其多,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唯独纸的生意却是一点都不好。
几乎可以说是,没人卖。
一番打听之后才得知,竟是书院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廉价的纸张。
得知这样的消息,商家们难免压力大。
手中压的货没法卖,不得已又拉回外地售卖。
同时也有不少人在想办法,想拿下书院的生意,拉去外地卖,成本就会变得更高,可若是书院从他们手中进货购买纸张,那他们岂不是赚大发了吗?
但他们谁也不知道的是,书院的纸,可不是进货来的,而是季九宁自己造的。
她早在后院里,开设了印刷书籍的事情。只等造纸厂开设后,全线投入,到时候就可以多印些书籍,卖去外地,挣钱了。
随着城墙完工后,翁阳找到季九宁细问了图纸上的设计后,只休息了一天不到,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