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史上最废物的穿越(2 / 2)大唐第一主播首页

村子并不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它地处漳河下游,属于东武城县所辖,属于清河崔氏的势力范围。

事实上,整个清河郡、整个贝州、都逃不开清河崔氏的影响。

甚至说,整个清河,不管是官和吏,大多都带这个崔姓。

贝州清河郡东武城县漳水北村,虽然依山傍水,但是仍属于穷乡僻野。

穷啊

李行周不由得感慨道。

篱笆往前走就是一个小山包,山包上种着几株合抱粗的银杏,山包旁边正是闻名关中的漳河。

李行周站在河边,默默看着流淌的河水,心情有些抑郁。

史上最废物的穿越,这个设定有点尴尬啊!

李行周忽然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带着几分自嘲又有几分庆幸的笑道:“真有小白脸的潜质,换做在21世纪,不红遍大江南北都对不起这张脸。”

对于自己本来的相貌,李行周还是颇为满意的。

看见自己俊秀的脸庞随着水波悠悠荡漾,李行周不由看呆了,中上之姿,十分耐看,

然后他发现自己很帅,不仅帅而且白,要命的是,居然还有一股子忧郁的气质

水里的倒影是一个生嫩尚不满二十的少年,眉毛、眼睛、鼻子、嘴搭配起来更是恰到好处,帅气得无可挑剔。

唯一的不足便是身体抱恙脸色有些苍白,却有种“病美人”的感觉。

这年头穷苦人家三餐难继,铜镜这种东西不可能买得起。

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见如此惊为天人赏心悦目的帅哥,谁会忍下心只看一眼?

但是长的帅有什么用啊,总不能去卖肉啊!

听说有些古人好男风。

一想到这,李行周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李行周看着水中陌生的人影,不由得感慨。

出路难啊。

通过记忆融合,李行周从唐代李行周的记忆力知道。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是很高。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哪怕容易又如何,李好德考了十余年的进士也没有考中。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李好德的诗赋就很好,曾经名动清河,可以现在是唐初,还是重视时务策。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在唐初,科举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是他更多时候是为衣食无忧的世家子弟所准备。

李好德出身平凡。

倒是他的妻子崔氏出身于清河崔氏的旁支。

要知道清河崔氏可是和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在唐代是第一流的门阀。

但是一来崔氏当年不顾宗族反对毅然嫁给李好德,与宗族里关系闹的很僵。李好德年轻时颇有几分才名,宗族里不愿意把关系闹太狠,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是这几年李好德科举失利,近四十岁的他近乎于断了仕途这条路。于是宗族里有些人物就开始冷落他们了,不仅克扣每月的供奉,连崔氏几次回家都冷言冷语的嘲讽。

二来门阀世家这几年日子并不好过,李二上台后,对并不支持他的山东世家一味的打压。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

李二知道后大怒的说:“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

于是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走门阀世家这条路线,并不可取。

喜闻本书被平台审核通过,怒加推一章节,部分内容有点水,望各位看官多多包容!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