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京都,皇宫内正在朝会,新登基的天子刘协端坐于金光熠熠的龙椅之上。
他面无表情,一语不发,宛若一尊雕塑,将“傀儡”这两个字的诠释得淋漓尽致。
董卓端坐于天子左侧,双眸微闭,漫不经心地聆听着台阶之下百官们的汇报。
他话语一向极少,绝大多数事务的处理,都是由郎中令李儒和侍中蔡邕负责。有时甚至会在朝堂上不经意间打起盹来。
那时,整个朝堂的气氛都会变得异常凝重,众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压低声音,以免惊扰到这位沉睡的王者。
“雁门传来战报,边军歼灭鲜卑轲比能部四千余骑。”度辽将军满面喜色地向皇帝汇报着情况,文武百官也在一旁窃窃私语。
董卓缓缓睁开眼睛,适应了一下光线后问道:“不错,如今谁在雁门驻守啊。”
太仆王允出列,随后骄傲的回答道:“是牧苑令——温潜。他自天封苑驰援雁门,如今率部打胜了此战。”
“温潜?”董卓默念道,似乎想起了这个年轻人。
“此战有功,甚好,甚好。”
对于董卓而言,鲜卑在雁门的袭击和掠夺一直都是他的心病,如今大获全胜也能堵住朝堂官员的嘴了。
看到董卓的称赞,李儒也不敢怠慢,忙向天子请功道:“陛下,温潜身为牧苑令,不惜几百里驰援雁门,如今大败鲜卑,实乃天佑大汉。”
尽管刘协对于边境的大胜感到欣喜不已,但他深知自己的身份,不能轻易作出决定。
于是只能将目光投向王允,心中期盼着能为温潜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谋得更多的封赏。
“温潜乃臣下所属,容下官替他讨个赏。”
王允自然明白天子心意,而且也不肯将主动权让于董卓。否则一纸调令召入京都,岂不是羊入虎口。
“爱卿,有何所请。”王允是刘协少数信得过的人,也连忙声援配合道。
“世道艰难,此等忠臣实在屈指可数。就说朝廷此番扩充禁军,除温潜提供四千余匹战马,其余各地竟毫无反应。”
王允丝毫不掩饰对温潜的欣赏,“如今战事已起,朝廷的兵卒、粮草、武器、器械统统告急。此事十万火急,臣以为温潜可为陛下和董相分忧。”
对于王允的请求,李儒仔细思量了半刻,他认定温潜确实是一个听话的忠臣。
至少在战马这件事情上,展现出的执行力度堪称完美,也为董卓凭空添了一支并州骑兵精锐。
董卓想到自己曾告知他前去雁门边境看看,没想到如今竟真闯出了名头,不由得对此人高看几分。
“为国家竭尽所能,毫无私念,可谓一忠。”
“坚守初心,不与关东叛军一同犯上作乱,此为二忠。”
“千里赴难,驰援雁门关,抗击鲜卑强敌,大败敌军。保卫疆土,守护百姓安宁,此乃三忠。”
董卓罗列着温潜短短数月的履历,尽管没有特别显赫的成绩。然而细究其中,每一件事都精准地契合了他的心意,同时也深得朝廷的期许。
“路遥知马力,患难见忠臣。”董卓已经很久没在朝会上说过如此多的话,尤其是这些溢美之词。
刘协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抹笑容,他似乎正在心中憧憬着,有朝一日,这位忠臣良将能够助他挣脱董卓的束缚,重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