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危机(1 / 2)重启汉末,弼马温申请逐鹿首页

太原郡祁县自汉朝开国以来形成两大世族。

其一为温氏,其祖温疥有汉朝开国之功,受汉高祖刘邦册封。

自迁至祁县,历两汉三百年,见证了大汉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温氏一脉,近两代人才辈出,战功斐然。且不说太原郡内为官为吏的多达数十人,就连临近州郡也不乏温氏的身影。

正因有此根基,温潜在拿到军功后,又得到家族支持,才能够迅速接管天封苑。

除了温氏外,另一家族则是近百年辉煌的王氏,家主正是远在京都的太仆王允。

若从官职说起,太仆王允称得上温潜的直属最高领导,所以说王允才是温潜最大的伯乐。

此次书信而来的太原郡郡丞是王允的族弟王显,他曾在温潜年少时,教授过温潜。后来又多次给予帮助,使得天封苑得到诸多便利。

至于送信而来的王凌则是郡守王显长子,如今在太原郡任属吏督邮,也是温潜的同窗好友。

温潜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失态,在于书信中所揭示的朝廷局势。

尽管董卓自入主京都以来,性情暴虐,手段残忍,但他也打破了东汉王朝数代未能解决的宦官与外戚专权困境。

为收买人心,董卓开始为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士大夫平反昭雪,同时不计前嫌的重用许多英才。

再加上董卓把持朝廷中枢,舆论掩盖了其暴虐的本质,使得世间洞察董卓狼子野心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稳定京都的董卓,为了进一步打击朝廷中暗藏的势力,计划操纵废立天子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

如此祸乱朝纲,逆天之行,自然再也无法隐藏董卓暴虐的本性。

“伯渊,黄巾与盗贼尚未根除,董贼又在京都把持朝政,大汉正处于危及存亡之际。”王凌看罢信后,自然明白此事的重要性。

鉴于温潜的身份地位,他从未涉足过中央朝廷一级的机密情报。

如今面临此等骇人听闻之事,温潜一时之间还难以从惊愕与愤怒中抽离,就连王凌的感叹也未听进去。

“伯渊,父亲为何要如此匆忙的将讯息传达给你?”王凌见到温潜没搭理自己,不由发问道。

温潜的思路在原地打转,听闻此言,恍然大悟,紧接着回应道:“关于此事,我们日后详谈,你在此歇息片刻,我有紧急事需要着手准备。”

“又搞什么名堂?”

王凌一脸疑惑想要寻求解答,不过温潜已快步走出房间,上马疾驰而去。

在奔跑的过程中,温潜逐渐平复了情绪,开始在心中冷静的盘算着。

就在不久前田豫还说到董卓极为重视并州,将亲信任为晋阳郡守,如今恩师王显便通过书信传达了警告。

温潜深知当今局势,倘若董卓一意孤行,那么势必会引起比黄巾之乱更为惨烈的战事。而天封苑作为并州首屈一指的牧苑,无疑是各方都不容忽视的势力。

甚至各方的势力已经在来的途中,若在此时,朝廷颁布调令,或是调动自己离任,或是将战马拱手上缴,自己到底是抗命还是谢恩呢?

温潜细细思量,发现自己手中战马无数,可能用的兵卒不过百人。

这一方面是朝廷对天封苑这种远离京师的牧苑有严格限制,只允许极少的官吏和兵卒管理,完全杜绝私兵的存在。

另一方面是天封苑近些年发展壮大后所辖区域辽阔,牧马繁多,多数的兵卒分散开来,又各有职责,即便将这些人迅速召集起来也是一等难事。

皇权为了获得稳定且永久的统治,在制度设计之初便将各种可能会威胁皇权的可能性予以抹灭。

比如手握兵权的边境大将,家中长子亲人要质留京都;

比如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往往在异地才能升为州郡一级的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