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未雨绸缪(2 / 2)心境时录首页

那居安思危的极限呢?

是条件反射过度的思虑,无时无刻的担忧未来,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的状态。

所以为什么达到这两个状态的时候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呢?因为事物已经到达极限,思虑过多身体已达负荷,而过度享受当下最后已没有资本继续享受。穷则通,通则变。于是乎,两者默契的相互靠拢,像两颗敏感的带电粒子一样一进一退然后幅度慢慢变小最后又在某个状态下保持平衡,似乎,又到达了中庸。

没错,观点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我们老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某方,其实站在对方的角度观点依旧成立,但是为什么有时相似的一句话总会让人有对错之分呢?就是因为度的关系,因为他没有掌握好分寸,哪怕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在不同的状态下也有对错之分善恶之别,我们在这个真假难辩的时空中,又怎么能不被微风迷了眼还错怪大雾朦胧呢!

跳出场地跳出空间跳出能量,忘记一切设定,纯粹的让自己成为自己,不过分迷恋自由,不过分迷恋财富,不比吃的好,不比穿的靓,你向往精神自由,他喜欢财富自由,大家都一样拥有这世界最纯粹的力量。

曾被王阳明的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则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所折服,从童年到读书这些年再到出社会经历的种种过往,仿佛这一切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的力量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内心。

我既来到了这里,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一切,我眼睛一闭,但我的心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存在。倘若我神游片刻,我就来到了好望角,转眼我又到了水帘洞,我的心不仅能带我去去过的地方还能去没有去过的地方,甚至还能到不存在的地方,因为我的心就是自己的宇宙,一切的一切的,此生的光怪陆离,皆为我心之七十二变之造化也!

心外无物,心的外面真的没有实质吗?也许先贤所表达的并非这字面含义,这是一种心境,心的外面怎么没有事物,有大好风光,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也许此心外并非真的心外。此心仍在心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仿佛这流水匆匆,英雄浩渺东已去,千古英魂留在胸,为何一切的一切都仿佛近在咫尺?为何一切的一切又相离海角天涯呢?我不知道,因为这都为我的本心,心中有怜悯,惋惜,悲痛,思念,喜悦,愤怒,榴莲,难忘,无奈……

心外无物大多数人是不接受的,因为似乎有种观念与之对立,因为心外无物被冠以唯心主义(主要是西方人境界不够,望文生义),与之相对的就是唯物主义,但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有缘的话其实可以相互成就,但大多数人无法同时兼容两种貌似互异的思维。在没有深度了解心外无物之前我仔细阅读过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世界的方法论,这也让我在生活实践中有了深刻的认识,看问题更加全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问题不再只看表面,听一家之言,呃呃是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剖析问题,起初也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对某人的不满而上升到整个群体,这大概是整个民族固有的偏见,喜欢给人带帽子,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假设自己犯错误了但是如果您在纠正错误中也犯错误了,那么他的错误就不是错误了,因为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也的确唯物主义辩证法能让我们更清晰的看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核心,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也会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之自我否定中完成对做某件事的逻辑性判断。是的,没错这就是外在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法则规律,你倘若不按照规律执行那多半会碰壁不顺,于是最有意思的是在不断进行的实践中会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自己的认知。闲暇时,偶然神游天外,依旧能想起昨日的时光,昨日的场景仿佛如同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中放映,此时你又到了所谓的唯心世界,一边是唯物一边是唯心,但能当代年轻人释怀的又岂是唯物和唯心呢!一步是现实触手可及的物质生活,一边是可以闲庭信步优哉游哉的虚拟空间,二者为何要争?

道德经有言,夫为不争,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一边是现实生活的指导,一边是虚拟世界的准则,两者也并不冲突,似乎这所谓的唯心还引导着所谓的唯物,把这看似难以摸索的自然规律用文字加以表述,文字再通过眼进入大脑,再到心,眼睛一闭不起心动念,这世界就消失了,那所谓的规律也只是某个星球某个时刻的规律罢了,在心外无物之下再遵循某物辩证似乎也名正言顺了,不管这是某物辩证也好,某事辩证也罢,都是由心所起,怎么最后又能否定心的存在?因为“唯心”从来不是我们定义的,以前读书的时候试卷上但凡出现唯一一定的论述基本就是错误的,欲想否之某物,必先冠以某误。

某人的某个观点某人认为不行,但其实是正确的,通常会先偷换概念把对方所论述的话用自己错误的话总结出来然后再加以否定,从而得出自己这边貌似正确的结论。在这种对话中常人一般很难发现其中的语言逻辑漏洞,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复盘中才发现,上次吵架没有发挥好,下次一定要吵赢他。

心的力量何其强大,在意志力薄弱时是鼓起动力的源泉,是垂头丧气的兴奋剂,是愈挫愈勇的决心。所以有句名言说谁都无法打败自己,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外国人说的,但古先贤早就告诉你了,只不过是你悟性太差,没有领悟,最后还来了一句古不如今,封建迷信,岂不痛哉?

对啊,人是需要有悟性的啊,别人告诉你的你不一定能得到,但是自己悟出来的东西一定终身难忘。悟性就如同心一样,越是纯粹简单越是能相信,回归本真的东西。道德经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一样的,大道至简,有些人反而深陷迷途不知返,因为他的心中是其他的大山,而我的心中是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