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身的独一无二的优点。即便在某个时刻某个状态下被某些个人讥讽、甚至辱骂,他自身的优点也依旧存在,且不会随着外物的改变而改变,唯一会改变的就是心境,你对外物的看法而已。
高高低低,奇奇怪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想并不是绝大多数人一出生就是无忧无虑的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即便是从嘴中说出的话也并没有那么几分可靠,有人说眼见为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我们这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难以分辨,有时外物会披着一件华丽的外衣,你看着充满色彩且摸着非常真实的质地,你一股脑的就把它收入囊中,只是不知道背后有人设计陷阱,最终吃亏收场,换得智慧半分。
对,对于绝大多数底层老百姓而言,我们在整个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多的事情,性格有差异,经济有高低,因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命运。古人把天干地支用来推演一个人一生的经历。他们把天文学,逻辑学,星象学,哲学等学科归纳于一身,常常有人觉得和古代社会有关的一切都属于封建迷信,理由很简单,因为近现代的压迫和屈辱,让一部分人认为所谓的道法术器有用的话,就不会承受如此大的屈辱和失败。全盘否定和全盘接纳一样都是片面的,绝大多数的人的认知其实都是非常单一的,没有办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因次,共情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难的,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我起初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我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是我一开始不是,我曾经也非常的单纯,只是遇见的坏人多了,想法也就变多了。古人有着自己的世界观,而现代的人们呢,嘴巴上说着唯物主义,但是让他说一下什么是唯物主义的时候又不知所云了,现在社会的人自从出了学校之后,受到更多的信息就是工作和同事中获取,后来的网络,短视频,观念被一茬接一茬的颠覆,我们以至于后来根本不明白我们自己是谁,我在哪里究竟要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三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人问你,你的人生观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思考一下再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知行合一,人生是无常的,应该顺应规律。”,但是这时的你只是一个刚刚上完政治课的小家伙,你并不明白这字里行间每一个字的意义以及言语和行为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随着阅历的提升,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量变会发生质变,但真正让人羽化蜕变的则是挫折。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挫折低谷绝境人生失意,这种状态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有人说没有能力那就开发能力学习能力,但最好的激发能力就是挫折,没有挫折那就创造挫折。后来当我看到了有人说苦难的意思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世界,能扛过压力战胜挫折的苦难是福报,不能扛过的则是悲剧。所以有些人反对苦难,甚至都不能吃某些意义上的苦。也的确,作为一名九零后的农村三线城市人,只在童年时体验过生活的极度窘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好,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曾经的一穷二白,忘记了曾经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处境。格局一变,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这也正应了世界是在时时变化的,《易经》中描述的就是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阶段,我们处在某个时刻就应当做好某个时刻对应能做的事情,如果不这么做,我们自身就会有灾祸,但是现在人也基本上很少人看文言文了,大学生也开始廉价普遍,学校的知识也还是十几年前的老知识,新的技术日新月异,这也是一个新的周期,新的变化。每个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都存在差异。也许,这就是每个人独一无二存在的最美的地方吧!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与众不同。一方面想独树一帜,超越平凡人的枷锁,一方面又想加入平凡人的大军以此寻找归宿和安全感,这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呀,越平凡越想超越平凡却又怕脱离平凡,高处不胜寒,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庸之道吧,因为物极必反,太过极端的话就会随着太极一样发生周而复始的循环,所以古人想一直保持在中庸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过度高尚,也不会过度消沉,虽然这么比喻不是很恰当,但人生的处事智慧必然如此。有些从前认为是对的东西,后来也会慢慢觉得只是当时幼稚而已,现在又没有那么对。而再后来一段时间发现原本认为不那么对的东西好像还是一开始认为的那样,之前看《唯物主义辩证法》里面说这是否定之自我否定,人对一件事物的判定常常会经历对错对错反复的螺旋状态,这世界也是反复螺旋性发展上升的呀,所以一件事物在最开始的时候,如果在你知道了这世界的规律之后再来看时,它的答案不就变得像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一样了吗?它有可能现在是对的,但是在明天甚至以后更长的时间状态下推演复盘有可能是错的,反之亦然。后来明白了为什么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语言只是用来陈述世界状态的,但人们总喜欢拿它来一较高低,企图用嘴征服全世界,来满足自己弱小的虚荣心。但,说出来的理直气壮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一定是真理吗?我听过无数人理直气壮的争论,他们都认为自己没错,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因为有立场有时又会忽略自身语言逻辑的错误,即便这时的语言逻辑有问题不合理合法,它又会和你谈感情,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逻辑,既然正义不站在我这边,那对方绝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此,他的态度语气情感肯定有问题,既然双方都有问题,那就是五五开,一半一半,你如果还得理不饶人,那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招看上去啼笑皆非,但现实中却不少见,我们习惯上在生活中谈及一些高尚的东西。像道德,仁义礼智信,最后才是法,为什么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当然道德经最开始也不一定就是现在流行版这样,它其中的意思也需要靠我们人为去揣测,去悟。正是因为如此,高尚的品质如果被人说出来了就不那么高尚了,它也就不是所谓的道了,仁义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有人告诉你说你要做一个仁义的人,言外之意就是说你并不仁义所以需要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要懂礼貌,守信用,也是一样的道理。语言其实并不能教会我们,相反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你需要让对方明白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其实根本不必说也不能说,用自己的行为去验证就是最好的答案。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知,失知而后信。最后连信用也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危机,那这不就是前人做了很多失去道的事情吗?男女之间的互相怀疑等等。最后没有道德可言,只剩下了最后的红线。我们的标准有时候设立的太低了,反而达不到我们所预想达到的预期。追求上等的目标最后只会得到中等的结果,设置中等的目标,最后只会得到低等的结果,如果设置低等的目标,最后结果当然是连低等都不如。这世界很多真相其实都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之后,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可惜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并不能始终保持着绝对的理性客观,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不经大脑思考的人,所以在网上看到有些人不入流的评论时真的会感慨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当然,这和教育也不一定是绝对的关系。有些人的认知就是那样一层不变,但是社会是灰色的,既有黑也有白的,这不就是太极嘛。对的也不是绝对对,它也有不对的地方,错的也不是绝对错,它也有相对对的地方。对错循环往复,前方是彼岸,回头是荒芜?前方也有可能是荒芜,此岸也有可能是彼岸。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有可能就是最初那一刻。最开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后来的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可最后总结了山水的规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片水,什么都没变,也可能什么都变了,心也变了,世界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