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打杂(1 / 2)阿勒泰往事首页

早起七点钟,孟良睁开了眼,映入眼帘的是自己贴的满墙面的报纸。炉火已经只剩下了余烬,发出微弱的一点温热。摸了摸火墙还有余温尚存,然后他穿上了在火墙上烤了一夜而几乎能站立起来的干燥袜子。

他先用炉钩子钩出昨天燃了一整夜的炉灰,炉灰最下面有一个他昨天睡觉前放进去的洋芋,经过一夜的炭烤,这时候已经外表漆黑一片了。但是透过焦黑的外皮裂缝,隐隐冒出来洋芋本身的食物香气。炉子上面座着一个崭新的铁壶,这是他为了多喝热水第一件置办的物件。加了一把柴火,把水烧开,就这样吃了一整个烤好的洋芋,喝了一大碗热水就是他的早餐了。

不是二叔家里不管他的早饭,目前的孟良在给二叔家里的门市部打杂。二叔和二婶子是管他的一天三顿饭的。但是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那个堂妹玉红都阴阳怪气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仿佛孟良在她家占了天大的便宜一样。为此,孟良就尽量减少去前面跟二叔一家一起吃饭的次数。

早饭这个年月大多数人都吃的比较简单,孟良自己就这样凑合了很多天。午饭因为二婶子一般都会做的比较丰盛,再加上孟良目前干的也多是搬运门市部货物的体力活。所以即使堂妹对他冷嘲热讽,他也要厚着脸皮填饱肚子。

吃完自己简陋但是味道还真不错的早饭,孟良拉着架子车开始走向了去往县城的道路。今天又到了二叔门市部进货的日子了,不过天气已经有零下十几度了,寒风刺骨,去县里拉依靠人力拉回来一架子车货物并不是个轻松的活计。路两边的树木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每一个枝条上都挂满了厚厚的雪淞。其实看起来是很难得一见的雪景,但是孟良并无心欣赏。

此时的社会刚刚淘汰了粮票购买物资的制度,1955年全国开始实行城镇居民凭《购粮证》供应粮食。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票和《购粮证》均停止使用。在全国实行了30年的粮票和城镇居民凭证购粮的制度结束了。这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重要成果。

在此之前粮票贵如金子,一个普通人如果出差,开会必须带粮票,否则,有钱也吃不上饭。孟良就曾经在豫省老家就听说过,村里的书记到地区参加工作会议,忘带粮票,报到的同志只给他会议出席证,没有就餐证。好心的地区招待所所长给他垫上6斤粮票,他才有饭吃。即使是走亲访友之前,也必须随身携带粮票,大家都知道每人的定量都是有限的,没有余粮,客人做客吃主人家一餐饭也要给四两或半斤的粮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粮价放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全国各地获得大丰收,粮食大增产,那时有句顺口溜,“农民伯伯肚皮饱,工人大哥哈哈笑”。但粮票还暂时在流通,孟良在想,这或许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过渡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