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崇祯七年的到来(2 / 2)活在明末夹缝中首页

更何况,这其中漫长的时间里,还有无数的可能发生。

唐溪东过了个好年,安生。

崇祯皇帝却无心过节。

年关之时暂时息兵,反军依旧势大,如今囤积重兵已经合为一股,在河南北部靠近陕西的地界驻扎。

看样子似乎还是想回老家占地盘成王称霸。

小半年一来,陈奇瑜也算是不负重托,收服十分之九的地盘,但斩敌却是不多。

真正的大战没有几场,自然上传的捷报也有些拿不出手。

但,很快,崇祯皇帝的心情就会好一些。

因为自山西上贡的一件宝物,很快就要送达京师了。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落在唐溪东手中,没有大用。

他不可能天真的认为得到传国玉玺就能做得了皇帝。

皇帝不好做,万人想上马。

野心可以有,但控制不住的野心容易让人迷失。

传国玉玺是唐溪东送于崇祯皇帝的新年礼物。

大家都是聪明人。

传国玉玺我从后金手中抢到了,但我不要。

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不想做皇帝,你也大可放心,反正我的态度表明了,你信不信是你的事。

唐溪东又不怕大明朝廷派兵攻打,此时的他已经有了正面硬钢大明的本钱。

但他不想费心费力的去收拾崇祯烙下的烂饼。

一省之力尚需全力,暂时来讲,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接受更多的地盘。

唐溪东只希望崇祯皇帝在得到传国玉玺的同时,能够默认自己对于山西的统治。

是不是奢望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崇祯暂时真没实力动山西。

但显然,他低估了崇祯对于传国玉玺的重视,也轻视了传国玉玺给崇祯带来的能量。

传国玉玺是崇祯的精神支柱,是坚持食粮。

趁着春节这样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唐溪东开始在山西全境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各地官府开展持续半个月的文化节活动。

大明百姓过得很苦。

除了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

很多人一辈子不识文字,连自己生活的一县之地都未走出过。

大家见识少,也就习惯了世世代代相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活一辈子,连自己生活的地域都认识不全,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唐溪东在物质上给不了大家更多的东西,因为一切暂时只能做到那么多。

但是他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给养。

他其实是他们的后代子孙,他只希望在由他出现的历史改变之后,百姓能够真的过得好,至少在艰难生活的同时,心中还有一份喜悦和快活。

戏曲、评书、说传、杂技、戏法等等。

各地官府牵头,民间艺人扎堆。

百姓汇聚县城,日日欢歌笑语。

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唐溪东希望能够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脱离人们眼中原有的思维固定认知,不再是下九流的东西,而是能够带给人们欢声笑语的传统技艺。

同时,唐溪东也将自己在各地创建的工厂工人拉上街头。

开展工业技术展会。

让大家看到工业技术的改进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例如纺织技术的改进、自行车多样化展品、低强度水泥砂浆的实用性、香皂的清洁能力等等。

在促进大家对于工业技术改进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推进了大家对于新奇商品的购买力。

有钱的人家其实很多。

唐溪东希望能够拉动一下内需。

古代的这些地主阶级,其实有着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甚至在后世都深有影响,那便是大家只爱攒钱,不爱花钱,存着钱怕没钱的日子到来,有了钱也要节俭过日子。

但人活一辈子,存太多的钱,自己不花,过不了三代就会被儿孙败完。

因为不劳而获的东西得来太易,拉低了他们的能力,也让儿孙学不会珍惜。

唐溪东指望能靠着年节这段时间开展的各项展会,多多少少能让大家改变固有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或者说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