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杨林的感觉,这位老人这些年的容貌和大概二十多年前初识时那般,仿佛看不到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精神反观更胜从前。
杨林小的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各种物资还处于匮乏状态,故杨林与村中几个小伙伴为了填饱肚子,经常来寺庙附近豁豁一些和尚种的果蔬。
当然不是每次豁豁都能成功的,一次失败,被寺里的和尚给抓个正着,本要以严格的方式处罚杨林这伙小屁孩的。
幸得这位老人看到了,简单与和尚们聊了几句后,便把杨林这一伙人给保下来,并告知杨林几个以后想吃红薯地瓜之类的可以去找他,不过不能白吃,得帮他这老头子干点活才行。
当时而言,一年真没几天能吃得饱的,倘若简单的干点活就能吃上红薯地瓜什么的,对于小时候而言这简直就是生活的梦想,故村中几个小伙伴隔三差五就往这位老人家里去,因此也逐渐熟悉起来。
如今想起那时在这里所谓干的活,各种零零散散的回忆交错涌现,干的无非是种红薯,挖红薯,找柴火,烧红薯,吃红薯,吃饱后拍拍灰尘回家。
不过话说回来,以当年的样式能叫干活吗?更像是换一种方式指引村中孩子,防止孩子们误入歧途,只不过当时的杨林根本不能体会其用意。也或者是这位独居老人单纯的想给枯燥乏味的日子增添点活力罢了。
一转眼多年过去了,随着童年到青年到如今的中年,从需要外出读书到工作到生活,后续能碰面的时机越来越少了。
不过时常遇到疑惑不决的问题时,会趁着来寺庙上香的同时去拜访请教这位老先生。这位老人总能指引杨林去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开杨林心中的疑惑,故这份不能用单纯交情形容的交情一直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