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时间确定在三月十五,十来天的温习时间,转眼就过。
会试成绩公榜以后,徐正保就带着王氏回了家,徐正卿也让赵文华找到关系,给周进重新造了个户籍。
知他没有去处,本是想着让他跟着哥嫂一起回到青州府,等徐正卿衣锦还乡,再同知县打个招呼,想来帮他置办一些田地,让他安安乐乐过完一生,不是什么难事。
但周进没有要走的意思,他已有自己的想法。
几年的牢狱生活,虽让他跟外面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但这也让他的思想、心性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更让他明白,在权势面前,民丁甚至连附蚁都不如。
这些天相处下来,也发现了徐正卿的不凡之处。
这个比他小了差不多十岁的儒生,做事处世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那份从容,能让身边的人非常安心。
他的心态和以一己之力,带着全家享受高中的福音的举动,都使周进大受鼓感染。
想来他作为家中的独子,在这方面便自愧不如,想想被官家祸害了家人、抓走的小妹,无论是仇恨还是传宗接代的责任,都让他有理由活下去,心中更是没来由冒出一个念头:
“我周进,这辈子也一定要活出点名头来!”
徐正卿见他想要跟着自己,也无所谓,让他在京城中,找了份苦力的活计,暂且渡日。
明代的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
按照正规的流程,由内阁大学士预拟试题,呈皇上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惟务直陈”,限字一千字以上。
这些对于贡士们而言,并不算难事,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各位贡士的心情,相较之前的会试要轻松不少。
多是三五成群,与同乡、同窗好友,徐正卿当天也和王建、张邦彦一同赶赴考场。
皇宫中。
在殿试的前一天,鸿胪寺官就已在皇极殿东室预设“策题案”,光禄寺则预备好贡士们的试桌,陈房在殿外东西两庑。
到了殿试当日,先由礼部的引导官员,将贡士们带过皇极门到殿前丹墀内,分东西两群面向北边站好。
文武百官各着公服侍立殿内外,然后由鸿胪寺请皇上升殿,科考的礼仪,属于祖制,嘉靖皇帝朱厚熜在这个时期,还受此限制,出席殿中。
他一改丹房中宽松的道袍,身着大朝时的龙袍章服,头戴冠冕,对称綎板缀吊着的珍珠下,是一张方正、刚毅的脸面,几乎看不到半点表情。
这时礼部官口传一声:“鸣放鞭炮,百官行磕头礼。”
立即有扩音的人员,开腔大声将命令传开,鞭炮声旋即响起,百官在鞭炮声中,整齐跪地叩首。
礼毕,由执事官举着题案来到殿中,内侍官将策题付礼部置于案上。
殿外,鸿胪寺官已带着贡士作好跪拜准备,执事官举起策题案,由左阶而下,至于皇极殿前的御道中,贡士们朝案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分东西侍立。
然后执事官再将策题案举到丹墀东,鸿胪寺官员奏告仪式结束,再放鞭炮。
鞭炮声中,嘉靖皇帝起身拂袖,先行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接下来,考试正式开始。
军校将准备好的试桌在丹墀东西两侧,面北排列,礼部官散卷,贡士们列班跪接,磕头就位,露天答卷(如遇到大风或下雨,则在奉天殿东西两庑考试)。
徐正卿前世虽去过好几次故宫,置身当时环境,也产生过诸多联想,但和亲临其境有本质的区别。
宫内所采取的一系列仪式,营造出的肃穆环境,还有贡士们对于这场考试的重视,让这场殿试变得神圣而庄重,这是一种维护皇权神受的手段。
但即便明白其中道理,答题时,他也答得相当认真,思定后方才落笔,尽量不去涂改。
考试结束,贡士们将对策交往在东角门的受卷官处,并由此处离开。
受卷官将试卷送弥封官糊名,后直接由掌卷官送东阁读卷官处,以定高下。
读卷官主要由翰林院官员组成,工作主要是将试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还要定出送皇帝“钦定”的前几十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试的第三天,有一个“读卷”仪式,通常在文化殿举行,但当朝的皇帝是嘉靖。
文华殿是不可能去的,修道比较要紧,内阁只得安排读卷官往西苑的寝宫读卷。
这天早朝的时辰,读卷官随夏、严两位阁老一同来到寝宫,读卷官们各持一份试卷,东西序立,然后按官职的高低,依次跪在御前读卷。
每读完一份,即由司礼监官将试卷呈于御案。三份考卷读罢,没有听到皇上继续往下读的命令,读卷官们恭敬起身,碎步退门外侯旨。
这时,前三名的排名就看“御笔”钦定了。一般情况下,都是最先由三位大学士读的卷子就为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所以后世也很多人认为是“读卷官取状元”。
嘉靖自然没有什么“乾纲独断”的心思,“钦定”前三名后,将其余试卷退回东阁,读卷官也回到东阁,将第二甲第一名以下进行排列,然后拆卷填写黄榜,等候放榜。
明代的殿试放榜叫做“传胪”,按照管理要举行仪式。但比起殿试,传胪的仪式气氛又要轻松很多。
准备工作在中极殿进行,读卷官在御前按钦定的一、二、三名依次拆卷,拆第一卷即奏第一甲第一名某人,二、三卷亦然,随即在早已写好二、三甲进士姓名的黄榜上填写一甲三人,由尚宝司官在黄榜上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