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搞一通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不注意尺度,很有可能搞出事情哟。
明晓远要将再生基因链转嫁,组合成新的遗传基因,这个想法太疯狂。
但他是一把双刃剑,好坏参半。
落在好人手里能够救死扶伤,造福人类,如果落在坏人手里,那就可能是灾难,关键看在谁手里。
后面的事他没发管,只能关注当下。
如果这项研究成功,对于疾病防治将有巨大作用,不能因为他的负面效应止步不前,那个可以防控。
说做就做,明晓远经过仔细筛选,挑出最活跃的承接基因组,然后再挑选出一段再生基因。
控制着两段基因靠近,可人家不感冒呀,都不是一家子,凭啥把我们粘在一起,不干。
基因也有小脾气,不合心意不统一,得消除他们之间的排异性。
在转嫁接口处需要设置一段过渡区,他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要能够保证基因拼接起来后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而不是简单拼接起来就完事。
废了好大功夫,明晓远终于在承接基因和再生基因端口处伪造出过渡段。
两端不同的基因拼接在一起,可是他不工作呀,即使有了兼容区调和,但基因正常运转依然存在障碍。
如何打通两段基因链之间的阻碍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嫁接,需要的是母体和嫁接体具有“近亲”关系,不然也难成活。
就像你不可能在苹果树上嫁接成活桃子,他不是一个家族的呀。
问题的关键是要在人体细胞内植入再生基因,而这个基因却是低等动物身上的产物,这个难度就大发了。
就像高速公路上跑自行车,他不匹配呀。
聪明如明晓远也暂时性无招啦。
推衍被迫暂停。
基因拼接有粘性末端法,又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多聚dA-dT或dG-dC接尾法、平末端法、人工接头法。
粘性末端法要求两种DNA分子具备同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能产生互补的粘性末端。缺点是在于较难选择重组质粒。
多聚dA-dT或dG-dC接尾法,是用末端转移酶将两种线性DNA分子的3′端分别加上dA或dT (dG或dC)多聚体,通过多聚体互补而结合在一起,用DNA连接酶处理,形成共价闭合的重组DNA分子。
很久以前蓝星用这种方法将病毒DNA与噬菌体DNA重组在一起。
平末端法形成重组DNA分子的效率低,只及粘性末端法的1%。
人工接头法,首先用化学法合成具有某种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序列,通过T4 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到两种待连接片段的平末端上,然后用这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产生粘性末端,实现体外重组。
目前也就人工接头法比较合适。
经过精心准备,明晓远开始行动。
先利用化学法合成具有承接基因和再生基因双重属性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序列,接着通过T4 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到承接和再生片段的平末端上,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产生粘性末端。
经过无数次失败,明晓远终于成功拼接成第一段双属性基因肽链。
熟能生巧,借着机会,他继续工作,越来越多的双属性基因肽链被拼接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