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早晨还是一如既往。
要做进城的准备还需要一些时间,送走兰芷上学去,王淑兰就开始叮叮哐哐在家里收拾东西做准备。
这动静自然瞒不过别人。平日里在家,隔壁拉屎放屁都能听的一清二楚,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邻里邻居再清楚不过,这王淑兰还没动半小时,就有好事儿的带着菜上门打听来了。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家里住得近的林嫂子。
她和王淑兰关系不错,进门先放了一把婆婆丁在灶台旁边,熟门熟路地掀了帘子进去家里去找王淑兰:“李家嫂子,这一大清早,弄什么呢?”
王淑兰脸上挂着笑,起身迎人进屋,拿出准备好的说辞:“哎呀,这不是儿子考上城里学校了,这将来去上课,城里路远,我和他爸就合计着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小摊做生意,也好照看孩子。”
“哎呀恭喜恭喜啊,真是争气!改明儿我让我家里那个不争气的二剩过来沾沾喜气,也学学万龙。真是,都是天天在一起玩,怎么我们家这个没这么争气呢!”林家嫂子一顿夸捧,让王淑兰脸上的表情稍微舒展了一些,但是想到她接下来要说的话,她又观察着林嫂子的脸色,谨慎地开口:“林嫂子,实不相瞒,我们这家里,我跟孩子他爸都要跟着去城里,万龙年年纪还是太小了,云清跟我都不放心。”
“是得不放心。这路这么远,在城里就近给孩子找一个地方住,这么小的孩子也正是需要大人照顾的时候。”林嫂子是少有的能理解王淑兰一家育儿观念的人,王淑兰心下多了几分安慰。
于是接着说道:“但是我闺女这边,现在也是在升学的关键时期,我们想着……要不就先放在村里,咱们乡里乡亲的,平日里多少照顾一下,得闲我们就回来,洒扫庭院,摇水添米,肯定不会让孩子一直给乡亲们照看。等到闺女考上初中,我们在城里也站稳脚跟了,就把孩子接过去住。”
虽然没有明说这“乡邻乡亲”是谁,但谁站在面前就是说给谁听的。林嫂子也是聪明人,不会不懂她话里的意思。
王淑兰小心地看眼色,等着林嫂子的回答。
林嫂子也十分谨慎。她家里倒是不愁粮食,毕竟她男人当时可是村里最能挣工分的人之一,她娘家那边兄弟也多,力气活上完全用不着她动手,现在来说也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较为富裕的人家,见识也更广,只是她是见过王淑兰对孩子的用心的。
仅凭一副热心肠是做不了好事的。林嫂子虽然有心要和李家交好,但万一待遇没有在家里好,回头小孩告一状,反而让彼此之间生出嫌隙。
思考许久,她出言:“先试一段时间,孩子吃的米面你们自家带来,旁的不必,吃饭时候带一张嘴来,不过是多双碗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