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已没有往日的精气神,衰老了不少,他来向成舟打听股市的看法。他认为成舟是学经济的,又在BJ,对股市必定有不少内部消息。厂长还是保持了读报的习惯,只不过从以前在家里读报转移到了社区活动广场的橱窗读报了。厂长想知道国家在春夏之交促进股市发展的文件有没有缓解经济压力的考虑,经济压力缓解之后对他们这种厂子还有没有救助计划。成舟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股市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马梁的介绍中,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更是知之甚少。高中时还因为要备考政治所以有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再也没看过新闻联播了,业余时间都用来打游戏了,因此对时政新闻的敏感度还不如高中时候。成舟也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来,毕竟他是大学生,知识面、见解不能让别人笑话。成舟模仿着马梁炒股的经历来讲对股市的看法,当然很多观点都是马梁的看法,而马梁的看法大多都是股票论坛和李总的。成舟模仿能力很强,以至于厂长都以为那就是他本人的经历。
厂长对成舟佩服得很,觉得去了BJ之后一下子就把眼界打开了,再看看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是,命运啊,谁又能说清楚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谁会知道成家大儿子能这么有出息?谁有知道他家会就此家道中落呢?不过他也明白,在任何一次社会变迁的时候,都必定会重新洗一次牌。变迁越快,洗牌速度越快。只不过,当这种变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社会进化的残酷。以前的国有企业工作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可是一转眼就变成了时代的弃儿。反而是之前那一批泥腿子、二溜子,靠着自己的努力都过上了像样的生活了。
在当晚睡觉的时候,成舟有如闪电一样灵光乍现。成舟这样的家庭是肯定不如马梁的家庭那样能对自己提供任何帮助的,拼专业肯定又不如周聪他们,但是他有院领导啊,有马梁啊,还有学生会的其他学长啊,他们很多人的家庭也都相当殷实。如果能合理整合好他们的资源,对自己也不失为一条捷径。要学会加杠杆,无疑,借力就是最好的加杠杆。市场经济又不是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就是要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审视一切资源,只要有能力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资源,那自己就能成功。回想起国庆节期间和学院老师一起去参观访问的经历,通过这一次参访和学院的很多老师、辅导员都变得更熟悉了,如果将来学院里有一些好的机会的时候,他是属于肯定不会吃亏的那一波学生,学院领导不就已经提前建议成舟报考他的研究生了嘛。
人只要真正想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扬长避短,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成舟的想法没错,在他们那一批同学中间属于更早认识到自己优势的人了。其他同学要么觉得上了大学就意味着紧张学习状态的结束,60分万岁,参加社团、玩游戏、谈恋爱,去尝试一切年轻人常做的活动,美名曰感受大学生活、体验大学生活。要么又像周聪这样的同学,上了大学和高中完全没有两样,每天继续两点一线。成舟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两类人,他的家庭决定了他玩不起,也不想几年之后成为厂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笑话。但是,他又实在无法每天枯坐十几个小时。成舟从小生活在大院里,大院里的孩子都很会玩,有的时候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远远高过和父母的亲密程度,因为大人们经常都忙着工作,很少在家里待着。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同辈的影响很大。成舟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只不过他确实脑瓜子够聪明,才勉强考上了目前这所重点大学。这样的状态让他一门心思搞学习也是为难了他。
在接下来的的两年里,他们仨都继续在以往的道路上前行。周聪继续过着起早贪黑的日子,要么在勤工俭学,要么就泡在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国家推出了穷家孩子的福音,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周聪和成舟都第一时间申请了助学贷款,每个月250块钱的助学贷款再加上60块钱的国家大学生补贴,周聪的生活费是有没有问题了。周聪通过勤工俭学不仅仅能买到学习必须的用具,而且还有钱来资助弟弟,偶尔给父母买点小礼品。但是,周聪对自己还是非常克扣的,高档消费是想也不用想的,连偶尔买点水果都要琢磨再三,等着降价的时候才去。
成舟家庭是下岗职工,也符合条件,但是成舟父母还是每个月都会给成舟相应的生活费,家里积蓄虽然不多,但是父母当工人多年,也有一点积蓄,而且现在父亲开了一个小吃档,每年也能赚两三万块钱。开小吃档是非常辛苦的生意,但是成舟父母都是能吃苦的人,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也能省下一些钱。在助学贷款的加持下,成舟的生活费就变得更加宽裕了,他不是大手大脚的人,但是成舟知道怎么把钱花到刀刃上,该他大方的时候,他也是毫不吝啬。院里的领导和老师都很喜欢他,同学们也很乐意和成舟来往,和他聊天总是很轻松。当然,别人感到的每一次轻松聊天都是成舟要绞尽脑汁的,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赞同他的意见的,但是又不能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在毫无主见地附和。这都是需要在聊天的时候仔细捕捉对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并且恰当地进行赞同。
如果要说谁过的是神仙日子的话,那毫无疑问是马梁。马梁从来没有为钱的事情有过哪怕是那一瞬间的拮据感,父母随时是他的后盾,炒股赚了几十万,这使得他是学生中少有的富翁。当然,没有人知道马梁究竟账上可以随时支配的资金有多少。马梁总是非常大方,每次聚餐都是马梁抢着买单。除了不怎么爱上课之外,马梁就没有什么缺点了。从炒股首战告捷之后,他又去了一趟李总家,讨教投资与赚钱。从和李总的聊天中,他知道了有不少股票实际上都有人在后面操控。如果不了解背后的道道的话,就很容易赔得血本无归。马梁问李总炒不炒股,李总回答道,只是偶尔玩玩,和朋友们一道玩玩,股票市场很多都是浮财。李总讲了他的很多朋友炒股的故事,这些朋友都在短时间内积起了财富,但是又很快亏回去了。炒股是不能当作主业的。
马梁向李总请教怎么又快又好地赚钱,李总笑笑说,不用着急,在学校里学习一点必要的基础知识,等拿到大学文凭之后,有的是机会赚钱。因此,马梁倒也没有再炒股了。他已经见识了一个热门股票的涨跌,甚至觉得股票论坛里的很多人可笑可悲,别人早已经写好了剧本,这些股民们还在天天乐此不疲地分析来分析去,希冀从股市中发家致富,这不是与虎蒙皮吗。
到了十月份,资本市场的相关黑幕逐渐被披露出来。随着挖掘得越来越深,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里头有这么多不合规合法的东西。但是,此时都还沉侵在牛市之中,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开始回调。国内的投资者总是认为美国是上涨了太多,牛市中的回调,A股涨幅不大,从牛市启动到现在涨幅还不到一倍,因此空间还很大。马梁在股票市场试水就参与了热门股票,知道了背后的门道,此时的股价已经跌回到马梁入场时的股价了。这一涨一跌之间,资本市场就完成了财富转移,股票论坛里一些坚定的看多派吃亏最大,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为执念付了学费,但是终究是为了自己的懒惰所付的学费。其他投资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上涨过程之中,对错过发财机会的恐惧使得他们对风险的警示总是置若罔闻。只有等到覆水难收之时,才追悔莫及。他们的悔恨并不是悔恨自己没有做足够的功课,而是悔恨自己的时运不济,等到一下轮市场涨跌的时候,同样的悲剧还会再次上演,只不过换了演员而已。因为,这些可怜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反思。他们经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一套一套的理论,但是当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一犯再犯了。
转眼到了大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天晚上,周聪刚刚回到宿舍,发现全宿舍的人都围着电视机看凤凰卫视直播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大家其实没有太多的想法,更多是当作一条新闻来看。但是,很多人的命运实质上都发生了改变。
到了大三,各位同学告别刚入校园的懵懂,开始思考未来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对未来有一个规划了,是出国?是读研?还是直接工作?每一条路都有不确定性,但是又都必须作出选择。成舟想继续读研,一来院领导已经邀请他报考他的研究生了,如果成绩还能维持之前的水平,他甚至可能免试保送。二来,在当时已经看到了学历的贬值,如果不读研的话,在将来还是需要读研的,否则难以维持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周聪是铁定要读研,他一门心思专研专业,还保持和高中时的学习状态和强度。全院都知道周聪在专业上是学习很好的,但是由于他还继承了之前的观念,对豆芽课重视太不足,以至于有好几门豆芽课都不及格而进行了补考。当然,这也是周聪不了解大学规则的缘故。如果周聪但凡知道一点保研需要全科成绩拉通排名的话,他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努力就能做到。毕竟这些豆芽课都不是硬核的功课,有些课甚至都没有闭卷考试,只要保持满勤率,平时课后作业随便抄抄就能拿个很高的分数。在入学一个月之后,成舟和学生会前辈的交流中就知道了全科成绩的重要,因此他把这些豆芽课全都拿到了很高的分数,反而是一些硬核的科目成绩离周聪有一定差距。但是,他的满勤率,再加上和各科老师都很熟稔,以至于印象分也不错,最终也都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所有科目一拉通排名,成舟就能派到年级前十。正常情况下,这个成绩保本系的研究生是绰绰有余的。因此,成舟似乎已经看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马梁是无需读研的,研究生文凭对马梁来说并不重要。事实上,要不是为了听起来好听一点,再加上在这个该读书的年纪读读书,他是完全没有必要读大学的。家里已经给他安排了各种选择,出国留学、进银行、进外资券商、自己做生意,只等马梁选择。
周聪此时也知道自己保研无望,当然他也看不上一般的研究生资格。事实上,他已经有仰慕的经济学教授了,很希望能拜入门下,一直读到博士。因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以期望在考研中靠分数说话,一骑绝尘。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学生证明自己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