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叁部:妖孽宫廷 第2章 巫蛊之祸(1 / 2)汉朝四百余年首页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国本动摇。

那么,巫蛊之祸为什么会爆发?

巫蛊之祸的爆发其实与三个人关系最为密切,分别是汉武帝刘彻、江充、刘屈氂。

但是,三者的目的并不相同。

巫蛊之祸是由武帝朝晚期三大矛盾纠缠在一起导致的,包括皇权与外戚的矛盾、卫氏外戚和李氏外戚的矛盾、以及酷吏政治带来的紧张政治氛围对巫蛊事的催化作用。

他是巫蛊之祸时期的丞相,同时也是汉武帝的侄儿,李广利的亲家——刘屈氂。

最终,导致李广利受到牵连,一败涂地!

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著称的,除张汤外,还有杜周、赵禹、王温舒、义纵、减宣等人,其中杜周尤为突出。

根据《前汉书》记载,杜周出生于南阳郡杜衍县,本来是南阳太守手下的一名办事,通过巴结上司得利,受推荐给张汤,升为廷尉史。

他办事专门看上司的意思。

上司中意的人他就故意减轻罪状,上司厌恶的人他就加以打击。

在他任廷尉职期间被关入监狱的人数大增,被关监狱的时间也延长。

他的做法还受到武帝赏识,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上升到三公的地位,家资无数。

他的两个年纪大的儿子都成为重要地区的郡守,控制黄河两岸重地,而且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残暴。

只有少子杜延年为人宽厚。

杜周平素沉默寡言,老成持重,外宽柔而内深刻,史称“内深刺骨“,比起当时以严酷着称的其他一些“酷吏“,执法尤为严酷。

武帝后期,用刑益严。

杜周任廷尉时,秉承武帝旨意,极严刻之能事。

每年二千石以上官吏(指相当于郡守、九卿以上的官吏)因罪下狱的,前后达一百余人。

加上各郡太守和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交付廷尉审讯的案件,每年不下一千余起。

每一起案件,所牵连的人数,大的案件达到数百人,小的案件也有数十人。

办案奔跑的路程,近者数百里,远者数千里。

案件既多,狱吏无法一一地详细审问,只得按照所告事实引用法令条文判罪,有不服的,便采取严刑拷打、逼取供状的办法来定案。

于是,听说官府要逮捕的人,都吓得逃亡藏匿。

有的案件拖延十余年之久尚未结案。

当时告状的多给别人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牵连到很多人,廷尉及京师官府所属的监狱所捕的人多至六七万人。

加上执法官吏任意株连,有时多达十余万人。

武帝所任用的官僚,则以其只是“诋严“而碌碌无能,以致“官事寖以耗废“。

对杜周则少有肯定,讥刺其“从谀“,专以秉承上意邀功,猎取高位。

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皇帝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

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

酷吏的好处:首先,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就是热衷“打黑“。

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

第三,酷吏不仅“能干“,而且大多相当清廉。

因为替主子出头卖命,酷吏的官运一般都相当好,经常越级升迁,深得皇帝喜爱。

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杜周,西汉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西南)人。初为南阳太守义纵爪牙,因纵荐,为廷尉史,事张汤,受其赏识。

奉命审理边地失亡案件,奏事中意,任御史中丞。后擢廷尉,以用法刻深著名。

专以人主意旨为狱,曾谓:“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任职期间下诏狱者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达十有余万。天汉三年,官至御史大夫。始为廷尉史,仅有一马,及任三公,家赀累巨万。

李广利,中山人,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另有一弟名李季。

太初元年,李广利任贰师将军攻打大宛,损兵折将,战绩平庸,后因军功封海西侯。

天汉二年至天汉四年,李广利率军多次指挥与匈奴的战争,依旧战果不佳甚至损兵折将。

征和三年,李广利率军征讨匈奴前与宰相刘屈牦暗中趁卫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储位虚悬之际,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储。

不久事发,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次年被卫律杀死。

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有宠于汉武帝,生昌邑哀王。

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带领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以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预期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

原浩侯王恢为军队带路做向导官。

李广利的部队已经西遇盐水,沿路的那些小国家恐慌,都各自紧紧地守住自己的城堡,不供给汉军粮食,打又打不下来。

能攻下来的就有饭吃,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天就离开。

等到达郁成,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大败,死伤的人很多。

李广利和左右商议:“至郁成还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王都城呢?“

就带着部队撤退。

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

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奏章说:“路程遥远十分缺乏粮食。士兵们不怕打仗,只怕挨饿。兵少,不能攻取宛国。希望暂且撤兵,多派兵后再去。“

汉武帝得知所奏,大发雷霆,派使者拦守玉门关,说军人敢有入关者立即斩了他!

李广利害怕了,因而留驻敦煌。

太初元年夏天,汉朝对匈奴作战,浞野侯赵破奴的士兵损失二万多人。

汉朝廷高级官员商议都希望调回攻打大宛的军队,专力对付匈奴。

汉武帝却认为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那大夏之类的国家逐渐瞧不起汉朝,大宛的良马就断绝来汉,乌孙、轮台等国家也将随便难为汉朝的使者,就会见笑于外国。

于是就惩治了议论攻打大宛尤为不当的邓光等人。

赦免了那些囚徒步卒,增发了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和边境的骑兵,经过一年多而从敦煌出兵六万人,私人带着粮食跟随部队参战的还不计算在内。

这支队伍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

他们多带粮食,兵器、弓箭等极为齐备。

全国骚扰动荡,相继供应征伐大宛,军队总共有五十余校尉军官出征。

大宛都城内没有水井,都要从城外引进流水,于是汉军就派治水的工匠改道城下水,不使流经城下,而引水入孔穴之内,以水攻城内。

汉朝还增派甲卒十八万人到酒泉和张掖以北驻守,并新置了居延和休屠两个县以卫护酒泉。

而征发天下“七科适“,载运干粮以供给汉军,驱车载运的人众络绎相连到敦煌。

而授任两名会相马的人为执驱马校尉,准备在攻破大宛以后选取良马。

这时李广利是二次出征,队伍庞大,所至沿途各个小国无不迎接,拿出粮食供养军队。

到轮台国,轮台国不降,攻战几天,血洗了他们。

从此往西,平安行军到达了大宛王都,漠兵到达者三万人。

宛军迎战汉军,汉军射败了他们,宛军逃到城堡内凭藉城墙守卫。

贰师将军的部队本想进军先攻郁成城,恐怕军队滞留而使大宛人更生诈谋,于是就先攻大宛城,决开他们的水源,改变其流向,即使大宛坚守也甚感忧愁困窘。

包围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

他们的高级官员相互商量道:“汉朝之所以来攻打大宛,是我们国王毋寡隐藏了好马而杀害了汉朝使者。如果杀掉国王毋寡并拿出好马,汉军之围当可解脱;即使不解,再奋战而死,也为时不晚。“

大宛的高级官员们都认为这样对,共同杀死宛王毋寡。

它的外城被摧毁,俘获了大宛贵人勇将煎靡。

大宛人大为震惊,逃跑入守中城,相互商量说:“汉来攻打宛,是因为国王毋寡。“

提着他的头派人去见李广利,相约说:“汉军不要攻打我们了,我们把好马全部拿出来,任凭你们选取,并且供给你们粮食。如若不听从,我们杀尽好马,而康居的救兵将要到达。一到达,我宛兵在城内,康居的救兵在城外,共同和汉军作战。汉军仔细考虑吧,怎么办?“

这时康居侦探窥伺漠兵,汉兵还很强大,不敢进兵。

贰师将军听说大宛城内最近找到了汉人,会穿井汲水,而且城内粮食还多。

考虑到我们之所以来,就是为诛灭罪魁祸首宛王毋寡,毋寡的头已经到了,这样还不允许解开兵围,那么他们就会坚守,而康居等到汉军疲乏时而来援救大宛,那打败汉军是必然的了。

军官们都认为对,就接受了大宛的许约。

大宛人就放出他们的好马,让汉兵自行挑选,还拿出许多粮食供养汉军。

汉军挑选了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共三千多匹,而且立大宛高级官员中过去待汉人友好的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

终于不得进入大宛内城,就结束这场战争撤兵回来了。

当初,李广利发兵敦煌西进时,认为人多,沿路各国无法供给粮食,就分为几支队伍,从南北两路挺进。

校尉王申生和原大鸿胪壶充国等统领一支千多人的队伍另到郁成,郁成人坚守城堡,不肯把粮食供给他们。

王申生的部队距离李广利的大部队二百里,他依仗大军而轻视对方,急攻郁成。

郁成人窥探得知王申生的部队少,就在一个早晨用三千人的兵力发起攻击,斩杀了王申生等人,军队大败,只有几个人脱险逃出,跑到李广利那里。

贰师将军命令搜粟都尉上宫桀去攻打郁成,郁成投降,郁成王逃走到康居国,上官桀就追到康居国。

康居国人听说汉军已经打败大宛,就交出郁成王给上官桀。

上官桀派四个骑士把他捆绑看守押送给主将李广利。

这四个人互相议论说:“郁成王是汉朝所痛恨的,如果把他活着送去,怕突然发生意外,贻误大事。“

想杀,没有人敢先动手。上邹骑士趟弟拔剑斫击,斩了郁成王。上官桀等就赶上了李广利的大部队。

李广利第二次出兵,汉武帝派遣使者通告乌孙国,要其出兵与汉军合力攻宛。

乌孙派遣两千名骑兵前往,徘徊观望,不敢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