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明白,只有不去争,不去抢,才能大得,才有大运。
真正的运气,真正的实力,真正的成就,一定不是靠争来得到的。
因为只有真正让自己明白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
最后就会发现,一切的一切,最好的状态一定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也是自然而然的。
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
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
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元大都。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
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一提到“清君侧”,恐怕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
“清君侧”似乎成为中国历史上造反、叛乱的最佳理由。
以至于到了近代,皇帝都没有了,东北军的郭松龄造反时还在用“清君侧”。
这个名头这么好用,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清君侧”这个词是哪位大神发明的,他又干过什么什么事情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发生在西汉,吴王刘濞打出了这一旗号颇有政治眼光。
不仅差点改写历史,而且还为后世叛乱者提供了一块完美的道德遮羞布。
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他父亲是刘邦的二哥刘仲。
因为镇守边关不利,刘仲被从代王的位置上贬为合阳侯,刘濞因此也受到牵连。
所以他本是没有机会封王的,可是命运之神就偏偏青睐于他。
英布叛乱中,荆王刘贾被杀,吴楚之地缺少猛将镇守。
此时刘邦儿子尚在幼年,刘姓子孙中只有刘濞一人可堪此任,而且刘濞在平叛中还立下战功。
于是,刘濞就被封为吴王,统管东南三郡五十三城。
吴王刘濞的封地不仅可以临海煮盐,而且豫章郡还有大量铜矿。
在古代谁掌握了铜矿和盐田,就等于谁种了棵摇钱树,两样俱全的吴王刘濞绝对是西汉各个诸侯王中最富有的。
每当朝廷要征发徭役,刘濞都为百姓垫资用以替代徭役,使得封国中的百姓都十分拥戴他。
这样也在无形之中,损害了西汉朝廷在东南的威望和利益。
汉文帝在世时,晁错就多次建议削减刘濞的封地,但是汉文帝宽厚仁慈,他认为吴王刘濞是因为皇太子刘启失手错杀了吴太子刘贤,才让刘濞一直心怀不满,所以不忍对其惩罚。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也跟着从太子家令晋升为御史大夫。
汉景帝就是那个因为弈棋而杀死吴太子的刘启,他本就和吴王结下了冤仇,现在又有心腹上疏《削藩策》,所以立刻将矛头对准了吴王刘濞。
汉景帝还在与近臣们商讨削藩之事时,听到风声的吴王刘濞就开始联络各诸侯国准备叛乱了。
当朝廷削减吴王封地的诏书下达后,吴王刘濞果然和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和赵王一同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在国内征集了30万大军,并派使者前往各国公布晁错罪状。
刘濞声称朝廷有贼人专权,残害刘氏骨肉,危害国家社稷,而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所以他打出的旗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清君侧”一词源自《公羊传》中的“逐君侧之恶人”,经过刘濞一加工就成了造反者的最佳政治策略。
要说刘濞这个人确实有能力,他这一句“清君侧”确实打到了晁错的七寸之上。
刘濞在檄文中说晁错“无功天下”,直接把晁错同朝廷重臣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晁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劳,仅凭太子宠臣的身份,却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他这种火箭式的提升速度,让朝中大臣们对他十分不满。
果然,晁错的政敌袁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晁错。
此时的袁盎已经因私受吴王财物,而被晁错下狱治罪,多亏汉景帝开恩才免于处罚,被贬为庶民。
吴王刘濞起兵谋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时,袁盎立刻找到汉景帝。
他对汉景帝说:“吴王刘濞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不足为虑,只要诛杀晁错,恢复诸王原有封地,就能够兵不血刃地平定七国之乱。”
刘濞为了这一天准备了二十年,所以吴军一开始势如破竹。
汉景帝在情急之下居然误以为错杀晁错一人,便可安天下。
在袁盎献策的十几天后,汉景帝设计召见晁错,将其逮捕。
晁错被腰斩时,身上穿的朝服都还没有来得及脱下,可见当时汉景帝对尽快退兵是多么的急切。
晁错被杀,吴王刘濞并没有因此退兵,反而自称“东帝”,汉景帝的幻想也随之破灭。
此时的叛军已经占领东南,兵锋直指长安。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汉景帝想起了父亲在临终前曾对他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于是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出平定叛乱。
不得不说,吴王刘濞的政治远见还是十分敏锐地,一句“清君侧”差点让汉景帝自毁长城。
杀晁错可谓是亲者恨仇着快的败笔,对内让大臣不敢进言,对外替吴王除一强敌。
如果不是周亚夫力挽狂澜,也许汉朝的历史真的会被吴王改写。
“清君侧,诛晁错”这是西汉时期七王之乱时期,七个反王提出的口号,因为这一口号,晁错被腰斩,时期是汉景帝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晁错,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
晁错招人恨的原因是因为《晁错论》!
《晁错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削减这些蕃王的地盘,约束军队的数量,提出了各种的条条框框。
这样的情况下,影响了各个蕃王的利益。
于是,有些蕃王就变成了反王,其中为主的吴王刘濞最为厉害,这个刘濞不仅仅因为削减实力而反。
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儿子被汉景帝刘启给打死了,这也让刘濞怀恨在心,新仇加旧恨让刘濞成为了反王。
同时,晁错遭人恨的原因不仅仅出现在蕃王之间,同时也出现在朝廷中。
在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晁错就是太子门上的臣子,这个时候的晁错学问非常的大。
晁错不仅仅精通法家学说,同时还精通儒家学说,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太子和他的家人也都很佩服这个大臣,被称为“智囊”。
太子继位后,晁错就成为了重臣。
这个时候的汉朝,实行的是道家思想,讲究的是无为而治,这点和法家的想法,儒家的想法有冲突!
再加上晁错不断的进谏提建议,这让汉朝的群臣都十分的反感!
其中的丞相申屠嘉,就怀恨在心,就想找机会杀掉晁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机会,因为晁错拆了庙墙。
但是,申屠嘉的计策没能得逞,最后得病死了。
晁错这个时候被升职了。
于是,就变得更加的显贵了,同时,朝臣也变得更加的记恨晁错了。
可以说,晁错的死不仅仅因为七王之乱,同时还因为他的思想也社会冲突。
晁错本身是法家思想,这一思想主张的是变法和律法,后来又学习了儒家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的是,入朝为官,忠于君,再加上后来的平步青云,让晁错有些骄傲自满。
于是就经常的提建议,一方主张变,另一方面就是忠君。
而这都不是道家思想主张的,这也就让晁错成为了众矢之的,而诛晁错清君侧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虽然后来汉景帝后悔不已,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让晁错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早晚晁错也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把自己害死。
可以说,晁错的死有一部分是历史的原因。
但是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主张有悖当时主流思想,但从另一方面去想,如果没有晁错论的话,等到蕃王反叛的时候,估计就是汉王朝末日了。
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
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
但迫于皇太后王娡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
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
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
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汉景帝四年,汉景帝立刘荣太子,派窦婴担任太子的太傅。
汉景帝七年,刘荣被废,窦婴多次为刘荣争辩都没有效果。
窦婴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
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窦婴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脚罪廷亲信的是太后阀朽辨。
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
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
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
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
窦婴认为:他说得很对!
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汉景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窦婴当丞相。
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
终于没有任用他,境誉连蒸任用了建陵侯卫绾作丞相。
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
窦婴当了大将军,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窦婴的子孙辈一样。
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
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娡认为他有才能。
汉景帝后三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王娡称制。
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蚡被封为武安侯。
田蚡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
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汉武帝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
籍福劝田蚡说: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
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
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
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
田蚡于是就委婉地告诉王太后暗示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便任命窦婴当丞相,田蚡当太尉。
籍福去向窦婴道贺,就便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阿海乌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
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
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
窦婴不听从他的话。
窦婴和田蚡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
把鲁国人申培迎到长安来,准备设立明堂,命令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废除关禁,按照礼法来规定吉凶的服饰和制度,以此来表明太平的气象。
同时检举谴责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
这时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为这个缘故,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中。
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
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窦婴等人。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汉武帝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
窦太后大怒,便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还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
窦婴、田蚡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
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受到汉武帝的宠信。
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了田蚡,田蚡日益骄横起来。
建元六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
于是任用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田蚡了。
窦婴自从窦太后去世后,被汉武帝更加疏远不受重用,没有权势,诸宾客渐渐自动离去,甚至对他懈怠傲慢,只有灌夫一人没有改变原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