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5康拉德、劳布八卦学术圈、查文10.3(2 / 2)爱因斯坦首页

对我来说,量子论是个已有定论的问题。我对比热的预言看来正在得到出色的确认(注:1906年11月9日的固体比热容量子化论文《普朗克的辐射理论和比热容理论》)。能斯特刚刚来看过我,他和Rubens正在忙于进行实验验证,所以我们不久便能知道我们的处境。

(注: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W.H.Walther Herma,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因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贡献而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

曾在瑞士苏黎世、奥地利格拉茨和维尔茨堡等大学学习,1886年获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1887年在莱比锡大学做爱因斯坦曾经的就职对象W.奥斯特瓦尔德的助手。1891年任哥廷根大学物理学副教授,1894年任该校第一任物理化学教授。

此时1905-1922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第二化学研究所所长,后来该所由能斯特改名为物理化学研究所,1924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实验物理研究所所长,直到1934年退休。

1910年,能斯特在去沃州的洛桑市的途中拜访了爱因斯坦,他认为自己与爱因斯坦的会面是令人兴奋和饶有趣味的,并称赞爱因斯坦是玻尔兹曼再世,当时,能斯特虽然还不能肯定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的正确性,但他在1910年3月17日致亚瑟·舒斯特(Arthur Schuster)信中评价量子理论很重要。

2月17日,能斯特提交了一篇论文(能斯特1910),该文得出结论说,比热的状况从质的方面讲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致的。进一步的研究使能斯特在1年以后得出结论,他的实验结果是对量子理论的出色的确认,尽管比热在低温下的状况与这些预见并不十分吻合(能斯特1911b)。

海因里希·鲁本斯,Heinrich Rubens,1865年3月30日-1922年7月17日,柏林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爱因斯坦在1909年9月的萨尔茨堡大会上结识的。鲁本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远红外线的剩余射线的测量上,他的研究结果被看做是为爱因斯坦固体比热容量子化理论的关键参数原子振动的频率提供了资料。)

至于量子,我已经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但还没有找到决定性的东西。研究进展缓慢,其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工作迫使我一丝不苟地处理所有物理学领域中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这项任务是极为有趣的。”

在信的最后,爱因斯坦表示自己不能去海德堡见劳布,并指出斯塔克和索末菲为理论而争吵是不体面的,斯塔克在X射线上坚持量子论,而索末菲则认为经典电磁理论足够,两人吵的不可开交:

“我现在不能去海德堡,因为我既没时间也没钱去旅行。斯塔克和索末菲之间的争吵是不体面的。斯塔克又说了一派胡言,索末菲则过高地估计了对所争论的现象的证明的力量;在争吵中是不会有什么理智可言的。

(注:斯塔克在《Stark 1909b》中把光量子假说用在了X射线上。在这篇论文中,斯塔克利用量子假说对所观察到的阴极射线发射出的X射线强度的不对称作了解释。而索末菲则称,经典的电磁学理论——X射线的脉冲理论——就能说明这些观察结果。)

谨致最良好的祝愿。您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的妻子和那个小家伙向您问好。请代我向赫兹(注:保罗·赫兹,Paul Hertz)致以最良好的祝愿。”

3月24日,爱因斯坦回复了以前伯尔尼的私人学生吕西安·查文(Lu Chavan,1868年-1942年)的信件,并邀请其来苏黎世相聚几天,并顺便与其一起八卦八卦两人共同的厌恶对象、查文现在的上司瑞士电报管理局电工技术试验和材料检验处处长卡尔·希尔德(Karl Schild,1875年-1943年):

“亲爱的查文先生:

收到您的信我非常高兴。您最好能马上来并和我们住几天,如果可能的话,带上您的夫人。正好在昨天晚上,我还跟我的妻子谈到我多么想再次见到您。所以,赶快到这儿来休假吧!这样您也可以跟我谈谈您和骆驼希尔德在一起时所调到的困难。

热切地盼望我们再次相会。您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月底终于收到康拉德·哈比希特寄出的《玻尔兹曼》的爱因斯坦于3月31日给康拉德发了收到信,并再次邀请其来相聚几天,还放低了要求,即使不做静电感应小机器的实验也没关系:

“亲爱的康拉德!

非常感谢您寄来的书和您的来信。如果您能来这里住几天,我会很高兴,这样咱们就能呆在一起,做不做实验对我来说都没关系。

当然,保罗也受到了邀请。因此,您现在要使小机器尽可能地完善;我希望您能把这件事做好。

谨向您和您受人尊敬的一家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您的

爱因斯坦”

现实中,康拉德·哈比希特做了孝子,在假期中去沙夫豪森探望了自己的父母,并没有来苏黎世见爱因斯坦,在所见资料中可能康拉德主动发给爱因斯坦的资料没有收集到,给人的感觉,他对爱因斯坦的态度比较冷淡,但爱因斯坦对康拉德·哈比希特却是情有独钟,热情饱满,每次都热情洋溢的盼望、邀请与康拉德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