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心里犹豫,脸上却没露出来,这赶鸭子上架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说到:“那请县尊出题,小子尽力而为。”
李县令谦道:“还是请高义兄出题罢。”
温通判也想考校吴迪一下,也不谦让,说道:“这几日已是入秋,就以秋为题作诗一首吧。”
“好!”李县令击掌叫好,“就以秋为题目,我静待吴迪佳作。”
吴迪离席走了几步,将自己肚里的诗翻了个遍,只后悔的撞墙,恨自己怎不穿越到初唐,不管什么题目好诗不是一抓一大把?这些秋的诗北宋往后能记得的可是没有,词倒有几曲,可现在是做诗又有什么用?
直走了几十步才想起从前看过的一幅图来,心念一动,长出了口气,走到席前端起酒杯,对着月下池塘缓缓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出自清代王士桢的题秋江独钓图,虽比不得盛唐佳作,但在后世也算上层,特别这时做个应景实属难得了。
这诗一成,李县令当即拍案叫好,温通判也是频频颔首。
李县令有些感慨道:“好诗!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通俗文白可意境深远,不过有些萧瑟之意,吴迪翩翩少年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怎作这遁世孤寂之语?”
温通判也道:“前日里侯相公也有此问,吴迪答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观此句有些不通,似乎是曲词牌,不知吴迪能否让我一睹为快,”说着期盼的望着吴迪。
吴迪心一横,盗就盗吧,以后的各位文人豪客实在是对不起了,想毕说道:“那小子就用这曲词给几位大人下酒,几位品鉴看可堪入味。”
李县令端起酒杯说道:“以词入酒,大雅之事。”几人呵呵一笑,都端起了酒杯。
吴迪端着杯子漫步着,一步一句唱了起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采桑子是辛弃疾晚年隐居上饶所作。
这词一出,三人相视一眼,都是一饮而尽。“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温通判执壶又给自己满上一杯,一口饮尽,“好词啊,道尽世间诸多无奈,吴迪这曲词可饮百杯啊。”
李县令奇道:“吴迪,你年纪轻轻怎的如此老气横秋?这不当是你这般年纪应发之语。”
吴迪端起酒杯也是一饮而尽,然后一躬到地说道:“几位大人听我一言,吴迪本也是声色犬马天真浪漫,自小习学诗书,也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几人听着却是附和,温通判道:“少年荒唐,本当如是,那可是有什么变故不成?”
吴迪又道:“小子家住八百里水泊岸边,每每泛舟泊中,读书吟诗乐在其中。可惜近年水泊里盗匪丛生,终日里打家劫舍,将这泊边的百姓害得困苦异常,小子家中也是数次遇到水泊匪盗,天幸有惊无险。小子每日看着远亲近邻受那无法无天之徒迫害,心中苦闷难以言表。”
李县令也点头道:“这水泊里的确匪盗群生,伤天害理的事情时有发生。只可惜这些盗匪狡猾的很,一旦官军围剿就遁之千里,或隐居人群,实在无可奈何啊。”
段县尉心想,这戏肉来了,该当我说几句了,“两位大人,”段县尉站起身抱拳行礼,“对这些匪盗,吴迪有一个想法对我说了,我也觉得甚好,只是需大人们点头才能行事。”
温通判和李县令顿时来了兴趣,这水泊的盗匪是每任地方官员都头疼的,一直找不出法子来遏制,现在听说有办法了,哪能没有兴趣?两人都示意段县尉快说。
不料段县尉却看了吴迪一眼,示意由他来说,这其中缘由是因为段县尉见吴迪得两位大人青眼,更得了朝中侯相公赏识,年少大方又文采斐然,以后前途肯定不可限量,是以刻意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