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爱迪生(2 / 2)奥匈帝国再起首页

饮料研究实验室,则完全是张祥个人爱好,谁让张祥一直爱喝饮料呢?尤其是后世的百事可乐、各种口味的芬达汽水等。这些非常简单的碳酸果味饮品,那真没有什么难度啊。

只是广大人们还没有想到而已,更何况还有更简单的纯果汁饮料、牛奶饮品等等。对丰富广大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太简单也太重要了啊。

而且这些玩意,非常容易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具有极高的经济、实用价值。对解决其他项目的研发经费投入有益处,也容易拉拢社会人气,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试验很快陆续成功,张祥感觉味道还是不错,毕竟这个年代可没那么多的食品添加剂,用的都是纯天然原料。但现在也仅限于,满足一部分科研人员自用、品尝的需要。

毕竟这玩意有没有危害、有多大,能不能控制住生产成本、形成大规模生产、被市场所认可。都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投入研究资金虽不大,但也是一个长久持续、逐步完善的过程。

张祥个人虽知道这些碳酸产品没什么危害,但不能明说啊。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还是没有着急,由着科研人员去慢慢论证和完善。

而且张祥对这些专利技术和生产权,卖给谁现在还没定。毕竟不能什么都由自家的厂家生产啊,皇室也还需要大量贵族、军队和人民拥护才行的。

可不能惹的那些基层家伙,搞出“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情来。更不能到他这劫富济贫,直到把皇室高层送上断头台。我主动给那些拥护皇室的人,分润部分利润、红利,又有何不可呢?

服装研究实验室,最简单的成果就是足球服,足球鞋等新颖服饰。在这个年代,这可是高大上的玩意啊,足球服的款式好弄,张祥随便都能画好几样美观大气的,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牵涉到透气舒适、吸汗、布料选择研发、染色材料工艺等等,就不再是小难度了。

而足球鞋也是一样,大气、美观、舒适、透气都很关键。鞋底花纹和鞋钉对脚的伤害等等,也必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更是关键,既要轻便和美观,又要抓地牢实,不会轻易打滑、伤脚踝。

然后就是各种童装、女装、男装、军警服的研究制作。款式有着爱美的女设计师们研究、把关。张祥也私下悄悄提供出数种款式,让人家参考、论证可行性。

但其他的就要研究了,布料、鞋、皮带、加工工艺、生产成本等等。毕竟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女人、孩子的钱,相对要好挣许多吗?

这些研究内容一立项,不知怎么就透露出去了。得到了格拉茨那位纺织大亨佛勒尔的高度认可,主动提供了大笔的赞助资金,准备高价买断一些科研成果。

并得到学校方面的鼎力支持,加上张祥的爽气不计较,让参与研发的穷学生们从中收获颇丰。

张祥因与老爹一起拜访过佛勒尔伯爵,彼此也算是熟人了。

在与佛勒尔私下聊天时,听了佛勒尔提出的可举办市内的足球比赛,来广而告之打开品牌和销路,也可以找一些美女模特来展示各种高档次产品等等。

让张祥对这位纺织大亨的眼光,可是当真刮目相看了。肯定的同时,张祥也毫不犹豫的将什么名品展示会,T型秀衣舞台,明星大腕广告等方法,与佛勒尔进行了一番探讨,让佛勒尔大开眼界。

二人在品牌的重视上,可谓意见高度一致。认为建品牌难,守品牌更难。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企业的名声和品牌才能获得社会高度的认可,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张祥二人彼此奉为知己、成为了忘年之交,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时装、人心的事情。对于T型秀衣舞台,大腕广告方面,互相之间交流沟通数次,不断完善其中的内容。

足球方面,更是将整个赛事聊了个七七八八,然后佛勒尔去找其他大亨们进行具体的交流沟通去了,毕竟好处不可能全让他一个人占光了啊,那不是太得罪人了吗?

综合下来,制药方面,反而是最先取得重大成果的。

毕竟有现成的资料,只要收集好拿来用就可以了,“合成稳定的乙酰水杨酸盐”技术提前20年应用于人类医学,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阿司匹林”。

12月底,在医学院一位被大公收买的教授鼎力支持下,“阿司匹林”在实验室、临床上经过数月打拼,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反响之好,甚至超出张祥的预期。

这可能跟张祥建议的,口服药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参入各种水果、蔬菜口味有关,毕竟那样口感好了很多,不至于让一些儿童、妇女反感。

卡尔·路德维希大公近水楼台先得月,亲自出面想玩独家垄断,被学校老狐狸们再次狠宰一刀,以20万银塔勒的天价,将专利生产许可剩余部分股份独家买下。

使得格拉茨理工大学,各大实验室内欢声一片,然后更加精神振奋的投入到相关研发工作中去。

卡尔·路德维希大公,随后投入巨资,在穆尔河下游河畔,建立了自己家族的制药企业集团,因临床试验效果良好,而且高贵的身份,所以暴利将可以预期。

紧接着就是尼古拉·特斯拉牵头,其他优秀学员辅助研制的新型摄像“胶卷”的试验成功。

该“胶卷”采用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配合上德国蔡司公司的正光摄影镜头,并加上了原始的闪光灯,最新款的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问世。

专利的申请和奖金发放,张祥没有参与。但独家生产权和专利使用的拍卖会,张祥还是参加了,结果没有竞争过一位格拉茨的商业大亨凯特勒。

被其以18万银塔勒的巨资拍下,再次造成格拉茨理工大学,内部的巨大轰动,把校方和研究团队乐坏了。

格拉茨理工大学的校管理团队,也因大学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奖金越来越多,抛弃了一贯的官员古板、守旧习气,高度重视和支持起科研领域的大力发展。

自此,格拉茨理工大学科研氛围越发显的活跃、大胆。同时敢想敢做,各种科技成果不断的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良好现象,成为了奥匈帝国科研界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