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父子(1 / 2)三国:家父曹孟德首页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在史涣等侍卫古怪的目光下,曹昂赤裸着上身,背着藤条,跪在曹操居住的帐篷外。

裤子上还隐隐带着血迹。

即使军正只用了三分力,三十军棍也不是那么容易挨下来的。

好在没多久,帐篷里就传出曹操不耐烦的声音:“演给谁看呢?赶紧滚进来。”

曹昂嘿嘿一笑,在史涣的搀扶下,咧着嘴慢慢站了起来。

走进帐篷,便看到只穿着素色单衣的曹操,正凝神端坐于一张案几前。左手捧着一卷展开的竹简,右手执笔,面前铺着一张白纸。

曹昂走到曹操身边瞄了一眼,就立刻噤声,安静侍立在一旁。偶尔有所动作,也只是帮忙研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曹操正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

不仅如此,其手中之笔,赫然是鼎鼎有名的张芝笔。

墨是韦诞墨。

纸是左伯纸。

全是这个时代各自领域中,最好的东西。

既然用上了这些宝物,就说明曹操此时正在书写的内容十分重要。

曹昂看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

曹操竟是在给流传至今的十三篇《孙子兵法》作注!

这个年代,确实有给古籍经典作注的习惯。

比如本朝初年为统一思想,设五经博士的官职,将《易》、《尚书》、《诗》、《礼》、《春秋公羊》此五经,设为官学。

虽只有五经,但却有博士十四人。

因为单单《易》经,便有施、孟、梁邱、京氏四家内容不同的注解。

在这里多扯一句,给经典作注,本意当然是好的,但当庙堂将这些注解后的书籍列为官学后,问题就出现了。

单纯的学术争端,开始逐渐演变为残酷的政治攻讦。

更可怕的是,由于经书的最终解释权掌握在某一家手中,以经书为核心的政治团体开始逐渐形成。

比如说,家传《孟氏易》的汝南袁氏。

须知,想在本朝做官,是要先读经书的。

学哪一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一家。

可是你想学,也得有人愿意教啊。

你如果不拜入门墙,为什么要教你?

至于说通过其他方法弄到经书,自己学......

且不说你能不能弄到,就算弄到了用处也不大。

没有团体内的人物作保,外人根本不可能通过朝廷举行的考试。

不拜入门墙,你能体会到圣人话语中的真正用意么?

你说你理解的是正确的?

对不起,我说你是错误的。

我是官学,自然以我为准!

家传官学之一的《孟氏易》,以及朝廷为选拔官吏而实行的察举制度,才是汝南袁氏有机会演变成四世三公这种庞然大物的根本原因。

家传《欧阳尚书》的弘农杨氏,也是同样的道理。

甚至,可以夸张一点说,这种制度就是魏晋时世家门阀得以大兴的根本原因。

鼎鼎大名的九品官人法,其实更像是察举制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汉魏交接之际的特殊产物。对于门阀的形成,起到的只是推动作用。

没有九品官人法,魏晋一样会出现世家门阀。

扯远了。

虽然给儒家经典作注的很多,但给兵书作注的却很少。

至少,曹昂这是第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