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十万大军,但战兵肯定没那么多。
兖州也养不起这么庞大的军队。
即便养的起,也不可能倾巢而出,总要留下一些士卒守卫自家城池。
据曹昂所知,除了李整、吕虔这些中途加入的小股东以及曹昂本部之外,曹操手中大概有三万多精锐战兵。
这三万多精锐,成分比较复杂。
有曹家、夏侯家的家兵门客,有在陈留、丹阳、东郡等地招募的士卒,但人数最多的,还是收编青徐黄巾后,曹操从其中挑选出来的劲卒。
这股用以统治兖州的核心力量,理所当然的被曹操本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有限的几个人所掌控。
几人中,又数夏侯惇最为特殊,是以曹操为首的这支势力的绝对二号人物。
曹操外出征战时,必定会留夏侯惇照看后方。
反之,如果曹操居内,几人中能够统帅全军外出攻伐者,也只有夏侯惇。
此次攻伐徐州,亦是如此。
曹操送至费城的密令中有提到,他本人准备亲率大军走亢父道,顺着泗水直击彭城,而夏侯惇则留守州牧府所在的鄄城。
而作为曹操的长子,在这支新兴势力中,地位恐怕前十都排不上。
不过,这已经比原始空好很多了,他现在至少能独领一部人马。
接到准备战争的命令后,众人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准备事宜。
粮草、兵器、铠甲,甚至鞋子、衣袍,都需要花时间准备。
士卒们也需要时间调整情绪,放松心态。
曹操给他们的命令是,看住臧霸。
不需要攻城,不要占领徐州土地,甚至不需要击败多少敌人,只要看住屯驻琅琊国的臧霸,不让其支援主战场,就算完成任务。
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并不容易。
因为臧霸麾下主力一直保存的很完整,再加上臧安寨撤回的那拨人,可用之兵将近两万。
而曹昂这里可以野战的士卒只有六千人。辅兵营人数较多,但大部分人都差点意思,野战都费劲,还需要操练。
简单计算就能发现,曹昂手上的兵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应劭的态度偏偏又显得很暧昧,虽不至于直接翻脸敌对,可大概率不会帮助曹操继续扩大势力。
应劭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自然在于袁绍。
且说,袁术大败并且逃往南方后,最开心的人实际上不是曹操,而是袁本初。
曹操打赢这一仗,减去折损,得到的好处并不多,甚至因为陶谦的动作,还略微有点亏。
至少在粮食消耗上,就很不划算。
而袁绍呢,一丁点力气没花,就在袁家内部斗争中,占据了有利的态势。
不开心就怪了。
千万别小看这点优势,它能给袁绍带来许多实际帮助。
因为汝南袁氏固然强横,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袁术联合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以及长安庙堂,对抗袁绍、曹操、刘表,便是明证。
袁家诸多门生故吏,有人支持袁术,有人支持袁绍。
但在袁术、袁绍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左右逢源的骑墙派。
相比于嫡出身份的袁术,由侍妾所生的袁绍天然矮了一头。
要知道,汉代极重礼法。
嫡出的袁术,显然更得大多数袁家故吏的支持。
但今年夏天之后,形势却大有不同。
袁术惨败于曹操之手,而袁绍却接连击败实力强横的白马将军公孙瓒、肆虐八百里太行山的黑山军。
二者孰强孰弱,似乎已见分晓。
此前摇摆不定的骑墙派,势必会向袁绍那一侧倾斜。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谁都想跟随最终的胜利者,至少是胜率最大的那个。
当此之时,各地群雄当中,还有比袁绍更像是能平定天下的那个人么?
身负讨董盟主之望,又占据天下间最为富庶的冀州。
一统河北之后,进而称雄于中原,复刻光武旧事,眼看即将成为现实!
此时不加入,更待何时?
难道非要等到人家兼并冀、幽、并,尽取河北之地后,再行投奔?
等到那个时候,哪里还能有好位子呢。
只靠猜测,曹昂就笃定未来的数年,将是袁绍实力疯狂扩张的时间段。
但这一切,对于曹家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先不说,未来实力强大后的袁绍,会给曹家带来多么可怕的压迫感;单说眼前,袁术退往淮南,等于说短时间内彻底无法威胁冀州,以其为核心的脆弱联盟,已然名存实亡。
没有袁术居中串联,徐州的陶谦不可能会跨越兖州、青州,直接威胁冀州。
如此一来,袁绍只需要应对北边公孙瓒、西边的张燕,压力骤然减弱。
来自大河以南的威胁,短时间内等同于没有。
这种情况下,原本用来保护自己南方的曹操,就没有必要这么强大了。
既然不再依赖,那么减少对曹操支持,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暗地里,恐怕还会想办法削弱曹操的实力,为以后的吞并行为做准备。
这些,恐怕才是应劭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
乱世中,敌友关系随时有可能改变。
曹操这么着急攻打徐州,恐怕也有袁绍给予压力的原因。
毕竟,兖州才是真正的四战之地,根本无险可守。
只有尽快解决东面强敌,将徐州纳入掌控,依靠大海以及泰山作为屏障,曹操才算真的如鸟上青天一般脱困而出。
可是在曹昂看来,此时鲸吞徐州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