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有了孜然,各种铁板和烧烤要上吗(2 / 2)带着爸妈穿越,在古代开设福利院首页

一天的总收入能达到1160文左右,再刨除土豆的成本400文,豆腐80文,其他配料算150文,每天的纯收入也能达到530文。

现在拿到家里放的几盆香菜已经可以拔着吃了,八月又编了一些小花盆,打算再分批种一些,一来自家用,多余的也可以拿到饭店里去卖。

现在的饭店冬天用的都是晒干的香菜,如果哪家有了新鲜的香菜,想必也是很吸引人的。

收入现在已经比较稳定了,大家做的也都熟悉了,郑文青和郑文武两兄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八月又怂恿着王老太太早点给他们找私塾。

原以为古代和现代一样,都是年后开学,结果过了这么久,发现古代的私塾好像没有具体的一个固定日子,貌似哪天都可以,只要夫子愿意收就行。

自己知道自家弟弟什么情况,还是早点让他去学堂比较好。

好在郑家其实还算比较上进开明的家庭,郑家的儿子们包括两个大的孙子,都曾上过一年半载的。

后来觉得不是那块料,识得一些字也就不再继续了。

曾经祖上是出过状元的,后来没落了,所以后代子孙只要有能力,都会让孩子们去念上两年书,试试有没有潜力。

可惜不知道过去多少代了,再没有出过什么正经的读书人,好在这个优良传统让郑家人至少脱离了文盲范畴。

现在的私塾不是很多,离得最近的是三里外的刘家村,村里有个姓徐的秀才,十年前落户刘家村,以私塾维生。

农村读书的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也就维持那么三五个。

其实对于郑文青来说,接受能力就不必说了,虽说自觉性差了点,但和小孩子还是没有可比性的。

刚开始不管在哪里学,都是以识字背诵为主的,而郑文青的学习进度可以很快,所以找个学生少的夫子挺好的。

可怜的郑文青,现在还并不知道在家里人业务都熟练以后,自己就不那么重要了,原以为能快乐到年后的日子,早早地被迫结束了。

徐秀才的规矩大家基本也知道,束修半年结,二两银子。

中午可以回家吃,也可以在私塾吃,要是在私塾吃,需要每十天上交一次粮食,米呀面呀蔬菜什么的,种类不限。

也不规定数量,你觉得你家孩子够吃就行。

按理说三里路也不算太远,王老太太本想着中午让他俩回来呢,结果被八月劝阻了。

“奶,既然交点粮食可以在私塾吃午饭,那就让弟弟们在那里吃吧。

一来可以和老师更亲近,二来省下路上的时间可以多读书。

咱们花那么多的钱,当然要让他们多学点才不吃亏呢。”八月极力游说。

王老太太一向是个很听劝的人,觉得八月说的很有道理,小孩子的记性最好了,与其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还不如在私塾里多念几遍书,多识几个字。

毕竟一年几两银子都出去了,也就别在意伙食费这种小问题了。

于是,数了数钱匣子里接近十两的巨款,王老太太表示现在供两个读书人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