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县城的大街上,李麟戟步履沉稳地行走着。他身处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边充斥着小贩们的叫卖声和行人的交谈声,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展现在他眼前。
县城街道呈丼字状分布,贯穿整个城市。街道宽阔而平整,宽达十米有余,足以容纳数匹马车并行而不显拥挤。黄土夯实的地面坚实耐用,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沧桑与厚重。
街道两旁,成行的古槐屹立不倒,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古老的街道。这些古槐树龄已高,枝叶繁茂,为街道带来一片阴凉。
街道上的商铺、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红墙黛瓦间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
商铺的招牌上字迹清晰,从华丽的丝绸到实用的农具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民居则显得更为宁静,院落里时而传来孩童的嬉笑声,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临街的食摊上,香气四溢的食物让人垂涎欲滴。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为他们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面条、一碟碟香喷喷的烤肉。
行人们或站或坐,围聚在食摊旁,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满足与愉悦。
对于老百姓而言,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最大的期望。
他们不求荣华富贵,只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换来一年的风调雨顺和地里的丰收。无论是谁做皇帝,对他们来说都并不重要,远不如地里多出一担粮、一斗米来得实在。
阳泉县学位于县城的西大街,紧邻县衙,是县城内最为庄严肃穆的所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学子们无论是步行还是乘坐马车,都能轻松到达。而且,县学周围商铺林立,生活设施齐全,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作为唐朝地方官学,县学的一应条件和设施相对是比较好的。
而且,这里的学官可是通过科举正途选任的,最不济也是由各种未及第或未参加科举但通经善学的儒士担任。县学设经学博士一名,助教一名,可接纳五十名生员,学官的一应条件也是顶好的,毕竟这里可是为大唐选拔人才最为直接的地方。
走进县学的大门,李麟戟被眼前庄严肃穆的景象所震撼。青砖瓦房整齐排列,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古代学府文化韵味。
然而,当李麟戟费尽周折找到县学学官经学博士卫泰清,并提出入学读书的请求时,毫无意外的遭到了卫泰清的拒绝。
卫泰清是一位中年儒士,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对学问的敬畏和对规则的坚守。
卫泰清是正当通过明经科科举被朝廷委派到阳泉县担任经学博士的,类似于后世的校长。阳泉县是临近长安的上县,能够在这样的县担任学官,可想而知卫泰清此人在经学上道行还是颇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