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折戟滩(1 / 2)塞朋英雄传之止战之殇首页

话说桑迪小朋友一伙别了贝斯特和克里斯汀之后,就朝着折戟滩行去。这是一条他们十分熟悉的路。

整个利刃湾呈现为一个新月形。东部岸上地势较西部更低,临着周围的高山,形成了谷地。而湾内水域却是西深东浅,洋流从西部进入,就把最初的卫星舰残骸,以及十多年来附近战场的残留都冲积到了东部的滩头。

原本就破碎烧焦的残骸历经海水的侵蚀,多变成了废铁。巨大的金属框架裹挟着泥沙和藤虎盘节在一起,就像恐怖的怪兽。除此之外,随着海潮而来的,还有利刃湾主城区代谢出的生活垃圾。没错,这里不仅是大战的遗迹,也是海湾的废料场。

生活在主城区的战士、商人和工匠平时很少来这里,不仅是因为这里肮脏的环境会让人觉得不够体面,也是因为它混乱的像个迷宫,冲击了人们的安全感。

盗贼自然会经常来此躲避或者进行别的什么活动,这并不新鲜,因为利刃湾本来也不是个安逸的所在。但活动于此的主要还是拾荒者以及比他们略强一些的那些贫困的渔民。实际上,如果稍微扒拉扒拉,还是有不少可以使用的零件。如果采用切割工具,把一些大型的舰船残骸外壳打开,里面甚至经常可以找到珍贵的电子元件。退一步讲,即便只是材料本身,无论合金、晶体、树脂、纤维还是凝胶都客观具有价值。只是这种价值的体现有赖于特定的再利用手段,而利刃湾毕竟不具备大型城市工业区划那种全资源再回收能力。

桑迪是在4岁时,第一次随父亲来到了这里。当时湾口的鱼被捕尽了,为了给生病的妻子凑齐医疗费用,父亲只好来到折戟滩碰运气。而家里除了母亲之外,就是一个半岁大还在摇篮中的妹妹。这显然没有人能带小孩儿,桑迪也就成了父亲的跟班。

由于缺乏深入折戟滩内所必要的装备,父亲只能在边缘检索。在这里好东西可没那么容易长期存留,而且因为受限于是未能掌握有效知识技能的人群,父亲其实也并不会辨认各种废料的价值。为了能确保保底收入,他更青睐于选择那些材质均匀的合金构件。这些物件当然非常沉重。父亲要先使用功率堪忧的激光锯艰难地将合金构件切割成便于携带和运载的形状。然后耐心等待构件冷却,或者直接就近使用海水给切口降温。最后再把合金构件搬运到渔船上。整个过程十分的消耗体力。

处在年幼的懵懂中,小桑迪并不明白父亲辛苦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但他会本能的学着父亲的样子来做相似的事情。年幼力微,自然拿不动合金构件。他会帮父亲拿起水壶和工具钳,这样父亲身上至少能轻松一些吧。可即便只是工具钳,对于小桑迪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它足有20斤重!折戟滩的地面散落着各种废弃物,并不好走,一个踉跄,工具钳就脱手掉落。父亲见到,就会不顾负重地弯下腰身帮助桑迪捡起。他把工具钳的一端交到桑迪手里,告诉桑迪可以拖行。但桑迪似乎知道对于家庭而言,所有这些工具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他还是会坚持把工具钳抱起来。

就这样一天下来,还不错,保底能够兑换3个合金币。在利刃湾,一个合金币大约可以兑换6.5个原矿币,3个合金币就是将近20个原矿币。相比于出海捕鱼,满载而归的状态,一箱鱼是30个粮食币,20个原矿币的收入差强人意。这里一般情况下,湾内粮食币与原矿币的换率接近1:1。

事实上,假如拥有必要的知识,譬如电子学、材料学、冶金学等,拾荒潜在的中奖暴击收益很有可能会大幅拉高平均收益值。抛开星舰残骸不说,源源不断新冲积来的废品也经常蕴含着大漏,毕竟这个时代的科技附加值潜力是相当惊人的。但很遗憾,还是那句话,穷人缺乏知识和装备。

所以说,在利刃湾里,渔民和拾荒者两个底层职业相比,尽管界限没有那么的清晰,但在一般居民看来,还是渔民的地位会高一些。也不仅仅是因为捕鱼的表观收益更高。还有很多方面能够体现,最主要的还是在生产资料这一块儿。最基本的,渔民会有条船。同时,对于散居着的不少渔民来说,这条渔船还有个特殊的意义——这也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家。

仅从这些局部的场景来看,桑迪的情况似乎还没有那么悲惨。至少父亲几年辛苦努力下来,现在已经在利刃湾东侧的岸边建造了结实的坞式房屋。这样全家人就不必再承受海上的颠簸了。相比于搭建在岩石岛礁上的棚户,坞式房屋建造成本高,但是更加实用。它们拥有更高的空间自由度,既能泊船,又方便修理作业以及渔业生产。

桑迪的家西距主城区3公里,东距折戟滩4公里,背靠林木,海波稳定。讲真景色倒是不错,忽略掉建筑和装修,那就是妥妥的海景房了。此地,无论出海捕鱼还是去折戟滩拾荒都非常便利。其实这两样工作很自然不会是固定收益,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收入的不确定性,而资源的自然增量又存在阈值。所以一年下来,平均日收益仅大约可以占到一个正常日产出的7成。那么捕鱼就是21个粮食币,拾荒则是14个原矿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