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亩产惊人,天恩浩荡
农政院的实验田位于皇宫最北端的一座大殿之后。
经过至少两道严格的搜身与检查,陆云逸终于来到此地。
乍看之下,这里不过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空地,
地面并未铺设青石板,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开垦整齐的农田,一块一块排列得极为规整。
此刻,几辆自行车堆放在墙角,为首的正是陛下那辆明晃晃的自行车。
然而,陆云逸在场中寻觅许久,却不见陛下的身影。
最终,在大太监的引领下,他在一个瓜棚下找到了陛下。
只见陛下身着汗衫,头戴斗笠,手脚干瘦,肤色黝黑,
与寻常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毫无二致。
“来了?”
朱元璋见他前来,略显费劲地从瓜藤下钻了出来,
手中还握着两根带刺的黄瓜,顶端还顶着两朵鲜艳的小黄。
朱元璋拿着黄瓜在一旁的水缸中涮了涮,
粗糙的手掌轻轻一抹,上面的尖刺便消失不见,随后递向陆云逸:
“尝尝,这是最后一茬夏黄瓜,朕亲自种的。”
陆云逸接过黄瓜,也不客套,干脆利落地咬了一口。
刹那间,清新的气息在齿间弥漫开来,汁水在舌尖肆意流淌,清甜的味道恰到好处,仿佛连夏日的闷热都减轻了几分。
“陛下,这味不错。”
“哈哈哈哈,朕种地那可是一把好手。”
见有人夸他种地好,朱元璋顿时纠高兴起来。
一边喋喋不休的说着种地心得,一边带着陆云逸来到田间阴凉处坐下。
他一边啃着黄瓜,一边指着东西两侧的田地说道:
“看看,东边和西边种的都是甘薯。
西边那块地整日晒不到太阳,东边那块地则整日阳光充足。
农政院的那几个老家伙最近发现,
甘薯这东西,热天熟的快。
要是顺利,十月份应该就能收获,到时候看看这东西究竟亩产多少?”
说到这儿,朱元璋斜睨了陆云逸一眼:
“要是产量少了,朕可就砍你的头。”
“啊?”
陆云逸瞬间愣住,猛嚼黄瓜的动作也停下。
“哈哈哈哈哈,瞧把你小子吓得,放心吧,这东西亩产不会少。”
朱元璋脸上浮现出难以言喻的欣慰,
眼神望着眼前的田地,比看自己的孩子还要亲切。
“陛下,农政院的几位先生可有推测?大概能亩产多少呢?”
朱元璋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犹豫片刻后,还是笑着说道:
“你可算是发现了个好东西啊,说出来你可别被吓到,也别到处乱说。”
“请陛下放心。”
“眼前这两块地悉心照料,亩产十石以上。”
“我愺!”
陆云逸眼睛陡然瞪大,心中暗自惊叹。
这可是第一次种植甘薯,品种尚未改良,土地也还未完全适应,就连肥料的使用都还在摸索阶段,
就能做到亩产十石以上农政院果然有两下子。
陆云逸曾见过亩产万斤,换算下来足足八十多石的甘薯,堆成了一座小山。
一家三口若将其当作主食,一天吃三斤,种一茬差不多能吃将近十年。
而如今,眼前的甘薯若能亩产十石,
即便当下明人菜和肉匮乏,也足够一家人吃一年了。
况且甘薯的成熟期较短,一百多天就能成熟,剩下的两百天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
到时候,整个南直隶率先推广试种,
再加上商行的助力,
陆云逸仿佛已经看到了商行遍布南直隶的繁荣景象
他眼中流露出憧憬之色,朱元璋将他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突然笑了起来:
“你这小子年纪轻轻,倒是老谋深算。
朕也不会让你失望,等甘薯种出来,率先在应天城周边村庄试种。
朝廷出钱,买下这些村庄一年的地,让农政院的人放手去种。
到时候商行能发展成什么样,就看你的本事了。”
陆云逸赶忙收起表情,恭敬地说道:
“启禀陛下,等商行建成并试行一段时间后,
朝廷便可以派信得过的官员前来接手。
到那时若是真推广种植甘薯,还需诸位大人多多费心。”
“这么一大摊子生意,你倒是撇得一干二净。”
朱元璋嗤笑一声,淡然开口,
“操持商行的人选,你觉得谁合适?”
“陛下,此事臣不便多言。”
“的确。”
朱元璋点了点头,撩了撩衣服,爽快地说道,
“这样,朕帮你选了一个人,你听听合不合适。”
“臣洗耳恭听。”
“庆州知州,刘思礼。”
岳父?
陆云逸瞬间呆立当场,有些茫然地看着眼前的洪武皇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结结巴巴地说道:
“陛下,虽说举贤不避亲,
但是若是岳父大人进京为官,难免会惹人非议。
而且岳父大人乃从五品官员,
若是进京掌管商行,恐怕难以服众。”
“官职不够可以升,蓝玉弹劾了鸿胪寺卿曾静远,詹徽已经在查了。
到时候位置空出来,你那岳父就可以补上。
届时,可以在商行中售卖一些南洋诸国以及西南各国的物件,
顺理成章地就能操持商行事务了。”
朱元璋娓娓道来,声音温和。
大将军?詹徽?
陆云逸没来由的生出一阵感慨,身后有靠山就是好啊。
但,陆云逸还是对这个安排不解,
天下官员众多,商行又是个炙手可热的职位,为何会轮到岳父呢?
“朕也思索了许久,商行掌柜这个位置不好坐,
不能贪财,要不畏权贵,还得懂得体恤百姓,
甚至还需要与外族打交道,能用且值得信任的人不多。
思来想去,也就剩下那么几人,恰好刘思礼比较合适。”
陆云逸仔细思量,岳父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他出身辽东世家,家财万贯,不畏权贵,又地处边陲小城,与草原部落打交道多年,经验丰富。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自己的亲戚!
如此一来,朝廷也显得并非薄情寡义,或许其中还有分功的考量。
只是,他忽然有些懊恼,
早知道会有此事,就该早早写信让家中夫人来京城。
正当他思索之际,朱元璋开口打断:
“先前你上的折子不错,做应天商行的掌柜,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必定滋生贪腐。
刘思礼年底进京,担任四年掌柜,
之后朝廷再换他人,你觉得如何?”
“陛下,刘思礼乃臣之岳父,臣理应回避,一切由朝廷定夺。”
“好,此事就这么定了。
说说你那个堤坝的事儿吧,朕听太子说,要一千多万两银子?”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陆云逸,气氛陡然变得尴尬起来。
就连身后的大太监听到这个数字,
都抿了抿嘴唇,低下头去.
陆云逸支支吾吾,犹豫良久,才缓缓开口:
“陛下,这是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所需的钱财。
若是朝廷有意动工,可以分批分段修建,
无需一次性拿出如此巨额的银钱。”
“分批分段修建能节省银子吗?算下来不还是一千多万两。”
朱元璋嗤笑一声,双臂用力撑起身体,拍了拍手掌,拿起一旁的锄头,在身前掂量了一下,
“寻常百姓家辛辛苦苦抡一年锄头,除去吃喝,也就只能赚几钱银子。
千万两实在太多了,就算朕想修,朝堂上下也不会同意。
此事若传到民间,更是难以想象,
到时恐怕会引发动乱,大好局面就毁于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