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6章 汉津市的变化(2 / 2)当转世者遇到穿越众首页

而在战后,虽然各地都需要重建,但是各地的资源与粮食也都有不足的问题,所以有很多回乡的人也不见得能吃饱饭。

再加上战时户籍登录混乱,有回乡的人,有不知道死在哪里的人,所以各地对于户籍与人口的管理能力那是低到让人发指的程度。

而这样的过渡时期,也给汉津市的发展带来机会。相当多的人口流入,蔡镛市长配合苏家的产业,大笔一挥,给正式任职的人市里的户口,连带其家属都受惠。

汉津市的猛烈发展,也引起朝廷中枢的注意。是否进一步将其行政层级再次提高,成为朝廷直辖的城市,已经在军机处不只讨论过一次。

与之相同的讨论是,有很多地方抱怨人口莫名其妙就归汉津市了。是不是要出台限制人口迁徙或户口落地的规定?否则其他地方想发展,但没有人的话也无济于事。

不过这些事当然不归林文理这种层级的人管。他只管着将苏家的利润合理利用、再投资,维持健康的金流,并在这个战后时代野蛮发育。

现在的汉津市产业结构,只有农、牧两大项,以及当铺、文物古玩、青楼酒肆、饭店小吃等还是维持着战前的老样子,其余行当全都属于苏家。

撑起汉津半边天的说法,可不是在说笑的。这就是林文理野蛮发育的结果。

那些做小买卖的,不是加入苏家的体系,就是改行,要不换个地盘另起炉灶。否则真比不过苏家各种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不论是质量或价格。

真别以为手工制的商品就是好过工业化生产的商品。这是因为在现代化的社会,手工制的质量’必须’要比工业化生产的还要好,才有办法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而通常的情况是,大部分质量不佳的手工制产品,会在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冲击下失去竞争力,从而被市场淘汰。

要是在一般社会,这样的冲击毫无疑问会引起民怨与反弹。但好巧不巧,林文理引领崛起的时机,是在战后复兴的时间点。

在手工制造业的复苏形成规模之前,工业化商品就已经先抢占了市场,那些没有竞争力的手工业者连进场都省了。

且苏家源源不绝的提供工作机会,很好地解决了无业人口的问题。也就是说可能会造成的社会问题,根本就连苗头都不曾出现过。

这其实也算是吃到时代的红利。不过这种野蛮发育多少也是有些后遗症,那就是苏家其实没赚到多少钱。

这种话或许说出去,不会有人相信。但要是有人可以看到徐夫人手中的账本,就会知道这是事实。

因为大部分利润都投资在新的产业,或是扩张已有的产业上,然后雇用更多的人,生产更多商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一个个产业虽都属于苏家,但他们分属不同的公司法人,要是谁家的产品是另一家需要的,可没办法白拿,而是用’买卖’的形式来取得。

既然有买卖,在账面上有赚钱,自然就要缴税。这也是为什么苏家在商税上的支出那么惊人的一大原因。

内部不是没有人提议,要是把相关产业整合在一起。有很多需求就可以不用以买卖的形式来取得,而是零成本的内部调拨。

这样的话不只是少掉税金支出,而且像这种内部需求所产生的’利润’,不也是另一家公司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换来的。

要是苏家老爷是个合格的商人,兴许就会被这样的数学结果给说服,然后朝着能够赚最多钱的方法去施行。

很遗憾,苏家老爷这位在战前就名满天下的大儒,比起商业利润,更加看重社会责任。他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吃饱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人可以吃饱,而不是开始享受。

再说政府的税金收得多了,不就能展开更多公共建设。

或许要弄些什么江南园林的,苏家的手下不见得是业内翘楚。但要说现代化的营造团队,苏家名下的建设公司那可是一等一的。

亦即这些税金会有相当一部份,用另外一种形式回流到苏家身上……

简单的说,林文理用一种更宏观的角度解释,在活络的金流支持下,经济活动能够带来几倍的效益。这可比用一个集团式的企业去吸钱,把那些散钱集中到手中还要好。

比起把自己经营成一个’大到不能倒’的资本怪物,苏家老爷的路线是选择惠及更多的人。而这些人也终将成为一道屏障,塑造苏家的金身。

这就是林文理未曾告诉人的打算。

毕竟大金朝是个法制不完善的社会,单纯的钱多,那叫肥羊。瞧瞧那些历史上的大商人,有哪个得到善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