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扩张的必要性(2 / 2)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首页

“作为开国君主,我应为后世子孙开创伟大基业。

让这一代人承受所有的艰辛,那么留给后世的,将是永恒的幸福与和平。”

“现在大明新立,勇猛的将领众多。

真正的名将,都是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

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战场勇猛无比。

此刻让他们征战四方,定能轻易攻城略地。

若国家长久和平,将士们未经战火洗礼,反而会丧失战斗力。”

“因此,现在是大明扩张领土的绝佳时机!”

“而且,若无战事,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领和士兵难以安置,处置不当还可能引发叛乱。

与其费心思量如何安顿他们,不如让他们继续征战沙场,为大明建立不朽功勋。”

“古代的封建王朝也曾试图扩张领土。

但那些远征的将领在遇到湄公河、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等天然屏障时,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继续进攻,因为那边都是荒凉之地,居民也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李恒没有察觉到他内心的想法,继续阐述着。

“他们距离为王朝开疆拓土,只差一步之遥。

那种认为华夏最文明、最富饶、地域辽阔的观念,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扩张。”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怪他们盲目自信,毕竟华夏的古老文明源远流长,确实值得自豪。古老的华夏文明,曾领先世界。”

“李先生的分析真是鞭辟入里,我深感佩服。但李先生……”

一番兴奋过后,朱元璋内心又平静下来。

“如果大明想要对外发起战事,而国内的士人群体集体反对,该如何是好?

毕竟老子都曾说过,兵器是不祥之物,非君子所使用……孔子也告诫我们要慎重对待战争!”

“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并不适合治国。”

李恒直言不讳地说,“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听从孙子的教诲。孙子说: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安定与危亡的关键。”

“既然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固与民众的生计,即便主动发起战事也在情理之中。以游牧民族为例,他们进犯中原,无非是为了让族人有充足的食物,获得铁器和布帛,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

“如果他们奉行无为而治,那么他们可能至今仍停留在原始部落的阶段。”

“朝廷应该发动对外战争,扩张领土,这一点我也认同。

然而,那些固守陈规的迂腐文人士大夫却难以理解这一点,他们坚守过时的儒学教义,反对一切所谓劳民伤财,需与民更始的战事,还能讲出一大堆大道理。”

朱元璋说,“我们该如何让这些士人闭嘴呢?总不能把他们全都杀了吧?”

“杀人当然不是明智之举,这不仅无法阻止他们的批评和指责,还可能适得其反。”

李恒说,“对付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疏导而不是堵塞。”

“怎么疏导呢?”

朱元璋虚心请教。

“向百姓承诺战后的利益,比如朝廷打下某个地方后,就给百姓发放钱财和粮食,减免税负。”

“让国民认识到,每一场朝廷赢得的大胜都会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益处,每一次国家的扩张都意味着他们财富的增长。

唯有将国家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才能赢得民心,使其真正站在朝廷的一边。”

“纸谈兵地呼吁爱国情怀,远不如为民众带去摸得着的福祉,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准。

因此,不论是对于整个国家还是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最根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