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朝廷让地方休养生息的方法都是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但在朱元璋面前,这些方法却显得不切实际。
“陛下,我认为土地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好。”
刘伯温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是当地县令,就会清理积压的案件、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
只要实行仁政,天气自然就会变好。一旦风调雨顺了,粮食产量自然就会提高,村民也就能吃饱饭了。”
刘伯温曾担任过司天监的太史令一职多年且颇有成效,他在观察天象方面很有一套。
在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大旱,刘伯温建议他下罪己诏并清理冤案。
皇帝照做了,结果后来真的下起了大雨。
还有一次皇帝想要杀掉所有囚犯,但晚做了一个梦。
刘伯温给他解梦说可以获得疆土但必须放掉囚犯。
结果后来海宁归降,皇帝也真的放掉了囚犯。
不得不说刘伯温在观察天象方面的本事确实了得。
“你说得也有些道理。”
朱元璋评价道,“但把治理地方完全寄托给天还是不太靠谱。如果县令清理了所有冤案,但天气还是没有变好呢?”
“那只能说明县令实行仁政还不够彻底,需要继续查找并弥补不足之处。”
刘伯温回答道,“如果真的都做到了还不行的话,那么县令就要带领百姓一起向天祈雨。”
在古代,县令带领百姓祈雨是很常见的事情。
“打住打住。”
朱元璋听不下去了。按照刘伯温的说法,实行仁政之后如果风调雨顺就是仁政的功劳;如果没有风调雨顺就是做得不够,总之他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刘伯温你真的能呼风唤雨吗?
“我就知道有一个人,他不需要朝廷减免赋税、不需要祈雨,就能让这个村子的村民吃饱饭甚至富裕起来。与这个人相比,你们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请问陛下,那个人是谁?”
李善长问道,“如果他真的能做到这些,那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干吏、能吏啊!”
“陛下,我不相信有这样的能人。”刘伯温表示怀疑。
“你们不相信,那只能说明你们的能力有限。”朱元璋说道,“好了,退下吧。”
看着二人离开后,朱元璋也露出了愁容。要让百姓吃饱饭、让大明兴盛起来,首先需要的就是钱。
而现在的朝廷正是太缺钱了。
新建成的应天府皇宫金碧辉煌,而徐达从北伐战场凯旋,这两件盛事让朝廷财政压力倍增……
此外,还要扶持各州县的经济复苏,平定四处肆虐的草寇。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百姓为了生存而沦为盗匪,至今仍在山林之中游荡。
就连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今也只剩下寥寥几十户人家,显得萧条冷清。
扬州的衰落,只是偏远地区困境的冰山一角。
若不进行资助,这些地方便难以重建。而重建无果,朝廷的税收便会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朱元璋出身农家,并非如李世民那般,一开始就拥有太原李家的雄厚基础。
可以说,若非李家原本的显赫地位,唐太宗要实现贞观之治,难度将大大增加。
然而,在这样的局势下,李善长竟然还提议免税,这简直是书生之见,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