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想起初次到偏远的村落去支教时,那里的家长们为了保留家中的劳动力,竟然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止孩子去学。
村里的干部也对此漠不关心,他甚至认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远不如去放羊、耕地来得实在。
然而,当李恒与黄大叔交流这一想法时,黄大叔却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这种爽快态度让他倍感欣喜。
“想象一下,在那个腐朽的清朝时期,我们国家的科技与文化落后,导致国门被外国的坚船利炮轻易攻破,从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李恒继续陈述道,“大片土地被迫割让,赔款用尽了国家的银子。那段历史,成了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被外国蛮夷用炮火强行叩开国门,经历了百年的屈辱?”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愤怒地说道,“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外国人,用全部银子作为赔款,这样的国家还能称之为国家吗?当时的统治者真是个昏君,理应被诛!”
他感到有些困惑:“不过,我怎么从没听说过这段历史呢?”
朱元璋曾经让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给他讲述历史,他自认为对历史颇为了解,但记忆中却找不到华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尽管元朝是异族统治,但蒙古人并不算是外国人。
真正的外国人是金发碧眼的海外来客。他清楚记得元朝时曾接待过马可波罗。
“请问,清朝是华夏何时建立的王朝?”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发问了。
“明朝之后便是清朝。”李恒回答道。
明朝之后?朱元璋闻言,神情骤然凝固,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杀意。
作为一代帝王,他自然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然而,李恒却直言不讳地说明朝将会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他紧握着腰间的宝剑,但还是强忍住怒火,冷冷地说道:“我大明王朝必将万世长存,怎会出现一个所谓的腐朽清朝?”
“哼,你的胆子可真不小。”
我大明王朝?李恒并未感受到他的杀意,反而有些错愕。
这个村子里的人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明朝?他们居然认为明朝还未灭亡?
这真是一个闭塞的山村啊!
不过,总比那些原始部落好一些吧。
李恒并未对他进行嘲讽,只是平静地开口:“你不觉得明朝终将走向衰败吗?回望华夏漫长的封建历史,哪一个王朝能够屹立不倒超过三百年之久?”
“不论是唐朝、宋朝还是元朝……即便是如日中天的盛唐或者国力雄厚的强汉也未能打破这一宿命,明朝又岂能摆脱这一历史的轮回?”
“这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分裂久了必然会统一,而统一过久则又会走向分裂。”
难道历史的王朝都逃不过三百年的国运吗?
朱元璋听后陷入了沉思,双手也从剑柄松开。
他开始回顾历史的王朝更迭,片刻后发现李恒所言非虚。
以前他未曾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从未关注过这个问题。
而且,刘伯温、李善长等大儒也从未向他提及过这一点。
他们尚未能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去洞察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
即便他们当中有人具备这种洞察力,也不敢轻易向朱元璋透露。
因为一旦说出口,很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他说的没错,连汉朝、唐朝都未能幸免,我大明王朝又有何德何能能够逃脱这个魔咒?”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汗流浃背。
蓦地,他心生一念:“这位青年既然被誉为天人降世,且能洞悉这一历史定律,或许,他掌握了打破这一规律的秘诀?”
“莫非他是天派来拯救我大明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竟然有了一种想要向他顶礼膜拜、恳求指点的冲动。
然而,作为一代帝王,他城府极深,表面仍不动声色地说道:“那么请问先生,大明如何才能摆脱历史王朝统治不超过三百年的魔咒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有些复杂了。”
李恒回答道。“尽管问题纷繁,但还是恳请阁下不吝指导。”...
朱元璋启齿,并陈述了他的思考,“依我之见,史册的皇权更迭,多是因为后来者中出现了无能的君主。”
“末世之君无能,其实仅仅是冰山一角。”
李恒回应道,“甚至有不少末世君主并不昏聩,是时局左右了他们的命运。难道说每个王朝历经三百年就必然会出现一个无能之君吗?世间又怎会有如此巧合。”
他所了解的,被‘黄村长’所称赞的明朝末代帝王崇祯,并非无能之辈。他甚至怀有重振明朝的宏伟蓝图,只可惜现实的残与个人力量的局限,让他无力回天,难挡明朝的衰败。
“敢问阁下,这究竟是何缘故?”
朱元璋拱手诚恳地询问道。
此刻他内心极为震动,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历史王朝的衰落都是由无能之君所引发的。史书如此,李善长、刘伯温等大儒的观点亦是如此。
而此刻李恒所言,却与这传统观点大相径庭,这种论断前所未闻。
“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难以逃脱三百年命运的原因,其实错综复杂。”李恒开始阐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天时。”
“天时?”朱元璋面露不解。
“自然界的天时,每隔三百年便有一次冷暖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