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按六部尚书至太后处,以手段说服太后降旨,立郕王为帝不提,于谦领文武众臣陈于午门前,劝进郕王。
王直将孝恭章皇后懿旨举过头顶,大声念道:“奉皇太后旨,请郕王即皇帝位!”
兵部尚书于谦、工部尚书高谷、户部尚书陈循等尚书陈吏部尚书王直左右,亦同声道:“请郕王即皇帝位!”
六部尚书言毕,众臣亦复言之,郕王惊惧,连忙推辞:“本王何才何德,敢当此请啊。”
此时王直望向身旁的于谦,轻轻碰了于谦一下,朝于谦使了个眼色,于谦立即心领神会,随即说道:“圣驾尚羁于敌营,国家不可以无主,恳请殿下即帝位!”
郕王听罢,仍旧推脱:“皇太子如今正在宫中,本王断是没有僭越之理的,卿等怎敢乱我大明法度?”
此时,内阁并尚书一同言道:“皇太子幼冲,京城危急,人心汹涌,国有长君,是社稷福分,请殿下早定大计,以安人心!”
“勿要复言!”
“殿下可知太后为何命殿下监国理政?”
不等朱祁钰继续,于谦连忙向朱祁钰提问。
“因陛下羁留虏营,国家庶务不可久废……”
“那日前徐珵提议南迁,殿下为何不允?”
“因卿等以文皇帝定都于此,不可违逆祖先意志,且京师是天下根本,避免落得南宋之下场……”
于谦见朱祁钰还有推脱责任之意,又问道:“瓦剌挟圣驾至宣府叫关,守将为何不开?”
“因为……”
于谦即刻抢答道:“因文皇帝五征漠北,使四方宾服,方有今日幅员,我等岂有相让之理?”
“这……”
于谦见朱祁钰有些动摇,连忙将严峻的情况摆出:“今京师勤王大军二十余万,而瓦剌却有皇上,若使圣驾至于军前,只一道圣谕,这二十余万大军,是战与否?一旦大军袖手,便是示弱于敌,长的是瓦剌志气,寒的是士军报国之心!伤的是天下百姓黎民!失的是大明万里河山!”
于谦再次作揖伏地以拜郕王:“请殿下以社稷为重!”
内阁及六部尚书为首,众臣紧随其后,将郕王团团围住,伏地而拜之,曰:“请殿下以社稷为重!”
于谦跪起身作揖,再拜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众臣亦复言道,于谦此时再跪起:“愿陛下弘济艰难,以安社稷,告慰人心!”
言毕,于谦再拜,朱祁钰听罢,内心苦苦挣扎,最终受命。
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明史·列传·卷五十八》
十月初八,于谦接到急报,是右侍郎吴宁有要事告知。
于谦还未踏入兵部的大门,就看见吴宁在兵部大门焦急得踱步,兵部内更是一团乱麻。
吴宁见人影出现在眼前,定睛一看,是于谦来此,连忙叫到:“于大人归矣!”
兵部众人听见于谦回来,瞬间安静许多,都看着这位新晋的兵部尚书。
“何事?”
于谦冷冷的问着吴宁,吴宁连忙回答着于谦:“也先诡称奉上皇还,由大同、阳和抵紫荆关,如今只怕也先快攻破紫荆关矣!”
于谦听着消息,脸上止不住的惊讶,连忙走进兵部去看沙盘。
不多时,听到消息的孝恭章皇后与景帝朱祁钰也赶到兵部,朱祁钰连忙问到:“于谦呢?尚书现在何处?”
兵部众人指了指在沙盘上画着脑中想法的于谦,就在孝恭章皇后将要上前询问于谦的时候,于谦突然下令:“汝等可告知列位将军否?”
听得孝恭章皇后一怔,随即朱祁钰上前:“莫说将军,朕亦知之,想来列位将军不久便抵,只是于尚书,今番勤王大军尚未抵达京师,仅凭京师残兵,可与战乎?”
“可战!昔日宣宗皇帝在时,赏识之恩,臣日夜思之,不敢忘之,臣与宣宗皇帝平汉王之乱后,宣宗皇帝尝与臣一匣,乃言是与我在大明为难之时力挽狂澜即启,陛下不信臣,莫非不信宣宗皇帝么?”
“于尚书,此言可真?”
孝恭章皇后发问,于谦答曰:“若臣有虚言,可请立死。”
于谦说罢,各大臣也渐渐赶到。
景帝与太后见众臣俱至,便与于谦议战事,石亨言:“于大人,依我看,我军可以凭京师坚固,敛兵坚壁老之,瓦剌乃骑兵,纵有先前或走私、或赠与的火器,要拿下京师,我看也未必轻松。”
于谦厉声斥之:“汝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太上皇今在瓦剌手中,若不与战,瓦剌若辱于太上皇,景帝新立,军臣不安,一旦士气低迷,内部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朱祁钰听罢,和太后商定,于是放权于于谦,于谦接过旨意,即刻下令,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陈朝阳门,都督刘聚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陈宣武门,武清伯石亨陈德胜门,当也先!”
众将即领旨,于谦又与右侍郎吴宁言:“瓦剌不日兵即至北京城下,吾意亲至德胜门同石亨出城督战,即日起,兵部之事皆由你定。”
吴宁闻言,劝道:“于大人,城外危险啊!”
于谦不理吴宁所言,乃命之曰:“待吾出城,汝即令九门皆闭。”
于谦转身面向众将:“此战,不胜,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