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与唐璜无关,他还算幸运,穿越在中产家庭,从小吃穿不愁。
成长期间,父母比较给力,都很会挣钱。
父亲最早是个画家,曾向往自由生活,想成为流浪嬉皮士,可惜英年早婚,结婚之后收敛了许多,应聘杰勒德成衣公司,担任制衣厂经理。
1976年法国红酒盲品之后,在唐璜的提醒下,他把握住了商机,辞职经营加州红酒,如今生意还算不错,一年能挣个五六万。
母亲曾在百老汇演奏大提琴,出演过一些舞台剧,当过一段时间自由撰稿人,后来创办了一家杂志社,主营漫画、娱乐与时尚,属于草台班子,销售不温不火,勉强有些盈余。
不过,她曾为外百老汇戏剧编曲,拥有大量音乐版权,每年不工作也有一万多收入。
本来唐璜没这么急,毕竟不缺衣少食,按部就班走下去,用符合逻辑的年龄,将值钱IP创造出来。
比如《哈利·波特》《宝可梦》《加勒比海盗》等等,然后坐等收钱,过一把资本的瘾。
但是,他不知道《哈利·波特》是具体哪一年创作的,只知道大概是90年代的作品。
正如他一直以为《星球大战》是80年代的作品,感觉是会出错的。
毕竟,谁看电影会去记创作时间?
当现实与记忆冲突,心中难免产生焦虑。
在这里,要扯另一件与《星球大战》相关的趣事,正是这件事,促使唐璜提前开始‘创作’。
1975年夏天,唐璜去教父新买的葡萄酒庄度假,在一次朋友聚餐中得知,有人准备拍主角带着一只狗,去外太空对抗尼克松的故事。
当时,唐璜还跟着一起哈哈大笑,其中笑得最大声的那个,是教父的好友乔治。
然而,两年之后《星球大战》完成,去蹭了一场试映的他,整个人都是懵的。
How尼玛!
原来聚餐时所说的“狗”——是楚巴卡!
楚巴卡表示:我只想骂娘,你TM才是狗!
并且,在那一天唐璜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教父居然是拍出《教父》的科波拉,只不过科波拉是姓,平时称呼他为弗兰斯。
从那时候开始,他更加努力学画画,认真研究写作语法,1978年创作了《海绵宝宝》漫画版。
关于《海绵宝宝》的动画,唐璜前世只看过几十集,还是没头没尾的那种。
没办法,他只能发挥想象力,按照基础人设,原创了一个开头。
画了海绵宝宝从学校毕业,画了海绵宝宝结识派大星和章鱼哥,画了海绵宝宝获得菠萝屋,画了海绵宝宝应聘蟹堡王厨师,画了海绵宝宝收养小蜗。
抄了符合年龄段的情节,其余剧情全部原创,发表在母亲的杂志上,每页100美元,封面价格另算,每个月画40页。
每页100美元的薪酬绝对算是顶薪,至少在阿美莉卡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