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淮南三叛(2 / 2)西晋东晋首页

司马昭知道情况后便对众将说道:“朱异不能援救寿春,并非他的罪过,孙綝却杀了他,这是想要以此来安抚寿春的将士并坚定诸葛诞守城的意志,让他们仍然盼望着救兵。如今我们要加强包围,防备敌人突围逃跑,并想方设法令敌人判断失误。”于是魏军到处放风说,“吴国救兵就要到了,魏军现在缺乏粮食,要分散派遣病弱士卒到淮北去吃粮,看形势围攻不会太久了。”城内闻听此讯果然欢喜,于是更加放心大胆的随意吃粮,以为不日就会有援兵解围。此时的寿春城内聚集着十余万诸葛诞的人马,本来储备了足够一年用度的粮米,那也禁不住大家敞开了吃啊。加上又有吴国的兵马进入城中,就这样吃了半年,从诸葛诞夏季起兵至年底时,寿春城内的粮食开始紧张起来,然而城外的援军依旧没有到来。诸葛诞手下心腹蒋班、焦彝便说:“朱异统领兵众却进不了寿春城,孙綝就杀了朱异回建业,这表面上是发兵来救我们,实际东吴是想坐观成败呀。不如趁现在军心还算稳定,将士们还愿意效力,集中力量死攻敌人的一个方向,只要能冲出去,即使不能全胜,也可保全部队的实力。如果坐在城中死守,恐怕没有出路啊。”这时,诸葛诞的老对头文钦奉吴国命令也进入了寿春城前来支援诸葛诞,估计吴国并不知道诸葛诞、文钦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不过文钦此时从大局出发对诸葛诞说道:“将军如今统领十余万兵马归附了吴国,我与全端等人又与将军同处生死之地,我们的父兄子弟都在江南,即使孙綝不愿来救,吴主及其家人又怎会听他的呢?魏国没有哪一年是不出事儿的,军民早已疲惫不堪。现在魏军困守在这里将近一年,内乱恐怕就要来临,我们何必舍弃寿春坚城而却要冒险突围,侥幸一战呢?”全端的叔叔是吴国名将全琮,全琮娶孙权长女孙鲁班为妻,是吴国的驸马,孙鲁班后被称为全公主,所以全家的后代多少与吴国宗室沾亲带故。此次救援诸葛诞,全琮的儿子全怿,侄子全端、全翩、全缉以及孙子辈的全静等人都一起出征来到了寿春,现在被困在城中,吴国是不可能不管这些人的。文钦的意思就是,吴国一定还会来援救,城中还有粮草,再坚持一阵,形势必然会起变化,所以目前没必要冒险突围。别看文钦是个大老粗,这番策略却着实很有道理。诸葛诞也觉得文钦说的不错,可蒋班、焦彝还是力劝诸葛诞突围。文钦、诸葛诞听后实在不厌其烦,有些恼怒,诸葛诞甚至想杀掉蒋班、焦彝以稳定军心。这令蒋、焦二人实在寒心,之所以两人力劝诸葛诞突围,应该是他们及部下的家眷都在北方曹魏的统治区域内,大乱之际难免很多人都是有私心的。蒋班、焦彝见诸葛诞如此顽固,心说拉倒吧,再这样死守寿春,就没有守只剩下死了。于是二人瞅准机会,带领部众溜出寿春城,向司马昭投降了。

蒋、焦二人投降曹魏严重搅乱了诸葛诞守城的计划,不想接下来还有更乱的。吴国的全氏家族这次由全怿、全端领衔出兵援助寿春,不过吴国国内还留有全家孙子辈的全辉、全仪等人,全辉、全仪是全琮长子全续的儿子,两人是亲兄弟。不知为何,就在全家的兵马全力以赴在前方援助寿春时,后方的全氏家族内部却闹起了纠纷,甚至还打上了官司。史书中没有详细说明全家因为何事闹出了家族矛盾,总之最后,全辉、全仪竟然带着母亲和全家的部曲渡过长江投降了曹魏。部曲是指依附于豪门大族或主将的军事武装,带有一定私人武装的性质。司马昭身边的钟会见此机会立即想出一条计策,要知道钟会不仅诡计多端,本人也确实有才,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还很擅长模仿别人的笔迹。于是钟会就替全辉、全仪给寿春城中的叔叔全怿写信,并派全家的家人进城送信,说吴主因为全怿、全端这次出兵寿春不仅援救不力,自己反而被困在城中,令东吴折损兵马,所以吴主要问罪于全家,全辉、全仪被逼无奈才逃出来降了魏国。结果全怿就这样相信了,也许全怿早就厌倦了被围困的日子,也许全怿内心觉得吴国真得对不起全家。等到年底十二月时,全怿携全氏将官及兵众数千人开城门出降,寿春城内全城震恐,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全怿投降后被司马昭封为平东将军、临湘侯,全端及其他全氏族人也都得到封赏。这下诸葛诞傻眼了,自己身边的人投降了,不是自己身边的吴国人也投降了,这革命事业咱还干不干啦?现在剩下的还有文钦、唐咨一些将领。文钦又向诸葛诞建议道:“蒋班、焦彝认为我们不能出城而走,全怿、全端又率众投降,此时敌人必然防备松懈,我们不妨出城一战。”诸葛诞、唐咨都觉得可行,于是加紧打造进攻器具。转过年正月,寿春城内的守军开始出南门攻击魏军,连续攻击了五、六个昼夜,却被魏军占住制高点后发射石头、火箭予以阻击,刚刚打造出的进攻器具全部被损毁,箭石如雨点般落下,诸葛诞的人马死伤遍地,血流成河,在魏军强大的阻击下,诸葛诞不得已只得再次退回到寿春城中。城中的粮食变得越来越紧张,一没了吃的,陆陆续续出城投降的又有数万人之多。文钦这时候又犯了大老粗的毛病,他认为城中少粮不如让来自北方的士卒全部出城,只留下他与吴军坚守寿春。这样既可以节约粮食,又可以净化队伍。但诸葛诞坚决不同意,废话,诸葛诞当然不能同意。如果只留下文钦及吴国兵马,那诸葛诞岂不成了光杆司令了?而且北方士卒如果都弃城而去,仅凭吴军这点儿兵力能守住寿春吗?要么是文钦的水平确实不行,要么就是文钦另有图谋,这也正是诸葛诞最担心的。文钦这小子不会是想用自己的脑袋去邀功把?诸葛诞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诸葛诞、文钦本来就不对付,现在寿春形势窘迫,两人越发的互相猜忌起来。诸葛诞最后心一横,寿春城现在还是老子说了算,先下手为强吧,于是找了个机会,诸葛诞以文钦抗命为由将其斩杀,文钦最终死在了老对头的手中。

文钦一死,寿春城内混乱起来。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率众赶到诸葛诞处要为父亲报仇,但二人的手下现在基本上是吴国兵众,吴军听说文钦被杀,心说这都是你们魏国降将自己窝里斗,为什么要用我们去拼命?结果没有人服从文鸯、文虎的指挥,两人见是这般情景,知道诸葛诞也不会放过他们,于是,兄弟二人凭着武艺高强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城去向司马昭投降了。有人建议司马昭应将文鸯兄弟斩首,司马昭却道:“文钦罪不容诛,他的儿子本当同死,但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时投降的,目前城池还未攻下,如果杀了文氏兄弟,无异于坚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所以司马昭不但不杀文鸯、文虎兄弟,反而赦免他们后封其为将军,赐爵关内侯。关内侯为虚职,无食邑,只用来表彰军功。文氏兄弟得以保全,不想三十多年后有人因此而向其寻仇,这是后话。寿春城内经过几次叛乱后,大多数人已无心守城,加之士卒们日益饥饿困乏,诸葛诞、唐咨等根本无计可施。司马昭看时机成熟,便亲自指挥魏军从四面攻打寿春。诸葛诞明白,城是守不住了。甘露三年(公元257年)二月,诸葛诞率领最亲近的部下开始突围,魏军司马胡奋带兵迎击,胡奋是曹魏前车骑将军胡遵的次子。一场混战下来,诸葛诞于乱战之中被阵斩,手下数百人被俘。吴军将领唐咨、王祚见大势已去,便反绑了自己开城投降。诸葛诞被杀后传首洛阳,但被俘的几百诸葛诞旧部却坚决不降,死前还说:“为诸葛公而死,死而无憾。”攻陷寿春后,滞留城内的上万吴军被俘,魏军缴获的车马兵杖堆积如山。

诸葛诞发动的淮南叛乱仍然以失败告终,司马家的统治更加牢不可破。诸葛诞起事是淮南地区数次叛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历时也最长,从甘露二年五月诸葛诞诛杀乐綝开始至甘露三年二月寿春城破,期间经历了近十个月左右的时间。诸葛诞虽然在淮南地区深得人心,但在起事之后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孤城自守的战术甚至可以说完全错误,在危急时刻还要借机寻报私仇。然后把希望寄托于吴国,可东吴果然后来有变,诸葛诞死守孤城,最终走上穷途末路。淮南地区此后为司马家牢牢把控,再未出过任何差错,最后变为灭亡东吴的前沿桥头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