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时二十三(1 / 2)流淌吧,故乡的小河首页

星期天,柯俊文和康多钱他们去氮肥厂洗澡时,走到环城公路边,他们指着合川白酒厂小山包后面一直到涪江边一线说,那边未来要修一座桥:合川涪江二桥。

柯俊文从那里那时,开始感受到城市发展的一些脚步。

89年的合川县城区,涪江一桥北面的城北一片是主城,方圆也就11、2平方公里。桥南的南津街片区也不过5、6平方公里,再加上从南津街直接往南,经过约5公里远农村地带,然后到达的重棉四厂一两平方公里的地盘。

城市一半是砖混结构6层楼高的楼房,一半是不知多少年代的旧木楼,城区边沿及沿江,基本都是棚户区。城北大致由西向东是约400长的交通街300米长的苏家街和6、700米长的杨柳街,然后与苏家街与交通街交接处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向的营盘街约300米长,再次是由苏家街接头由北向南分布了三条约300米长的街道:柏树街,久长街和梓桥街,城市街道大体就是这样,加上一些七弯八拐的小背街小巷子。

城只有那么大,人也却是那么傻。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形。柯俊文在柏树街的合阳中学上了一年半的初中,活动的区域最多也没超过城北这一片中的5、6公里。那时那么小小的一个城,农村人还怕在城里“走塞了”!

“走塞了”是走失了的四川话变音,丢了四川话就说“塞嘎了”,这个“嘎了”可不是春晚里面指人昏迷了或是死翘翘了的意思,而是四川话一个常用的后缀词,比如吃过了就说“吃嘎了”,人走了就说“走嘎了”,各位学习四川话的看官:都于--安灯斯担得?!

柯俊文学习英语还是认认真真的,可他却发现不少的乡镇中学的学生,就会把英语用这类似汉语标注出读音来学习。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用,考发音的时候一样写不出音标只写得出汉字,这不白搭?事实养成这样的习惯,到一个教学条件好的班上或是学校,改都改不了!

说到要修桥城市有这么大一个变动,柯俊文为什么会胡思乱想这么多呢?其实他发现,人的眼界和思想,似乎就和这城一样,很破很旧很小很窄的环境,自己的境界也宽不到哪儿去,而且眼界跟这些还真的息息相关。

那一些时间有好久,城里人们都动不动嘴上说的是:“我们合川要修一座新桥了哟!”等等等等,似乎没有更多新鲜事可谈。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百分之八十都是泥腿子文盲的世界,稍有点文化,如果又利用得当,就是人才。那时的世界,其实充满很多机会。但同时人的思想和眼界又是那么窄,那时的高中生,如果头脑灵活,善于利用文化,追求不断的话,就会成为人之龙凤,可很多人,或被一日三餐所累,或被以前的人生境遇所惑,,迂于自己眼前的井底一逾,白白浪费了一生。

柯俊文此时还是个刚开化一点的初中生,迂于合阳中学一逾倒是情有可原。他也明白,此时的自己眼里心底只有课本,反而是好事,会专心于学业而不受旁骛。

可一个大同世界,多数人不光没有文化,眼界还是如此,就是大问题了。柯俊文那时看到人们都是这样,就有了忧心的。他有时也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

时间一晃就到了年底,寒假在家的柯俊文难得和妹妹相处。早晨起来田野有时薄雾蒙蒙,柯俊文和妹妹有时在田角角会看到一块块的冰,他们虽然冻得不行,也会拾起冰块来耍。他们时常盼望,要是能下一场大雪就好了。他们只在课文中见过雪景的描写,从来没有看到过家乡大雪覆盖,世界一片银装素裹的美丽。

那年的冬天要冷得多,柯俊文和妹妹柯美丽也没有盼来下雪,家乡的小河一如既往的流淌,河道是从来没有结过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