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林长民的学生,1919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欧洲,这是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当时林徽音刚满16岁,而就是第一次见面,徐志摩如见天人,爱恋如野草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数月,他不顾结发妻子张幼仪刚刚生子,毅然要求与之离婚,当时舆论一片哗然。
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过徐志摩:他心性不定,在海外留学多年,带着一身欧美的自由理想的观念,却舍弃了身为一个男人的责任。
当然,这并不妨碍徐志摩的才华,而短暂的相处,同样让林徽音迷恋上现代文学。
餐桌上,林徽音微笑而健谈。
这是个独立的女人,对感情亦是如此,她是吴斌最为佩服的民国奇女子,就如现在,崇拜和仰慕,不掺杂任何杂质。
“吴先生,你喜欢诗歌吗?”
吴斌对诗歌没有研究,但还是着了魔一般点点头。
一旁的林长民笑道:“没想到功夫青年还是诗歌爱好者。”
吴斌很不服气的说道:“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就是功夫青年,也不能剥夺他喜爱的权利吧。”
一旁的林徽因点头笑道:“那吴先生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佳句,说来也让小女陶冶一下情操。”
吴斌喜欢的诗歌不少,现代诗中首推的是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印象中这首诗在1928年,徐志摩游历剑桥大学有感而作。
只是徐志摩抛妻弃子,连带着对他的作品心有抗拒。
另外就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这首诗太过深沉和伤感,而诗人海子在创作完这首诗歌后,不久便自杀。
吴斌又想到卞之琳的《断章》,当初高中的时候,他还用来提升情书的逼格,心念一动,直接娓娓道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林徽因的第一感觉,这是首她没见过的新诗,继续听下去,脑中似乎形成一个画面。
这是在温暖的江南小镇,一艘小船在河中摇曳,河上有一座小桥,桥两侧种上几颗桃树。
这是在春季,桃花开了,洒落一地的花瓣。
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书生站在桥头,撑着一把油纸伞,静静的盯着阁楼上的姑娘……
“太美了!”
林徽因很自然的联想到才子佳人,这是小说上经常提及的故事。
一旁的施兆基说话不多,也适时点评了一下。
“包含哲学的味道,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政客的评价总是很倒胃口,林徽因眉头微皱,问道:“吴先生,这是你写的吗?没想到你也是位大诗人,以后还请你多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