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乖巧的元琛(1 / 2)我在北魏当皇帝首页

感谢书友“倚天长剑刺太苍”的13张推荐票,感谢书友“千纸鹤中梦见你”的6张推荐票。

————————

国家能承受得了吗?

小胖墩觉得没问题。

北魏的家底儿还是很厚实的,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说家底儿厚实体现在两个方面:地方官员的家产和中央政府的国库。

上面两块弄清楚,剩下就是价值取向问题了:要不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当然,人和人的视野和格局是不同的,对‘刀刃’的认识也就不同。

同样在四年本科期间,买了800本专业学术书籍去认真研读的妹纸,和买了800瓶精华液倒再脸上涂涂抹抹乐此不疲的妹纸:二者追求的东西和之后走的路肯定是不一样的。

毕业后元许断断续续看到的朋友圈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

具体到北魏末年,财政是好呢还是不好呢,钱够花还是不够花呢,贵族官僚们最舍得往什么地方砸钱呢?

其实六世纪初已经进入到小冰河期的尾声了:所以无论是牧业还是种植业,最难熬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这是生产领域的大环境。

也正因为气候转暖,大漠南北的水草更为丰足,牛羊更加肥壮,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掳掠的事情已不多见,柔然的实力已巅峰不再,所以国防压力已经远没有五世纪中期那么严峻了:‘天子守国门’已经严重缺乏必要性,这也是孝文帝决心从平城迁都至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遣万人以上进行的对外战争也都停下来了,这是公共支出的大变化。

从宏观上看:总体产出在增加,公共消耗在减少。

一升一降之间,贵族官僚必然积累下非常可观的财富。

尤其是迁都洛阳之后,对一个已经进入‘内卷化’阶段并且汉化越来越深的中原政权,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消除’之后,处在元氏大家族金字塔尖上的元雍们会把钱花在哪里了?

斗富。

找乐子。

寻求精神上的彼岸寄托。

元雍家里养了五百名伎女、六千个仆役。

同样是这位爷,一顿饭就要吃掉几万钱。

常年位居大魏福布斯榜单首位的高阳王:

对于这只铁公鸡元诩已经不想再提他了。

这个敢眼睁睁看自己哈哈笑的人,自己抓住机会一定弄死他,然后……再把他的钱花在刀刃上。

南北朝的史料学生时代的元许看过很多,但好些都忘得差不多了。

但穿越之后得了闪现功能,出于了解情况的需要,元诩又把史料梳理了一遍,于是他就又被……雷了一遍。

起先他还以为元雍只是一个特例,但随着一次次的闪现,小胖墩发现自己图样了:‘自己’的亲人大多如此,这才是当时的主流。

比如有意对‘大魏胡润百富榜冠军’发起冲击的河间王元琛。

他是高宗文成帝拓跋濬之孙、齐郡王拓跋简之子。

对了,就是《锦绣未央》里面罗晋饰演的那个拓跋濬。

因为拓跋濬的另一个儿子河间王拓跋若早死且无子,就把这个侄子过继到了河间王一脉承继香火祭祀。

按辈分讲,见了面小胖墩还要叫这位河间王一声‘叔祖父’。

这位元诩爷爷辈儿的亲王就觉得元雍太高调了。

于是元琛左思右想,他决定……比元雍更高调。

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首先要在王府的装潢材料下足功夫(马厩也算上)必须高端大气上档次:“骏马十馀匹,皆以银为槽,窗户之上,玉凤衔铃,金龙吐旆。”

其次是要摆阔,不被别人知道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尝会诸王宴饮,酒器有水精锋,马脑碗,赤玉卮,制作精巧,皆中国所无。又陈女乐、名马及诸奇宝,复引诸王历观府库,金钱、缯布,不可胜计。”

把大家族的兄弟叔侄(诸王)都请到家里做客,宴席上用的酒器不是水晶就是玛瑙,反正就是怎么奢华怎么来,不求最好,只求最贵,都是当时中国没有的材质和工艺(皆中国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