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我农家要起飞了,我又有用(1 / 2)大明:儿子对比,老朱酸了首页

天幕下。

在之前看到将来的大明的朱标英年早逝,紧接着就是遍地的战火后。

朱元璋就开始对天幕的一切都显得异常重视,毕竟,在天幕内,朱标不仅没有早逝,而且大明更是强盛的一塌糊涂,至于战火都是去碾压外族的!

就凭这些,就足以让朱元璋放下身为皇帝的身段,向天幕内他那个所谓的半个儿子已经求教了。

对于天幕内刚刚朱标的所言,确实有十足的道理,他也十分赞同。

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来没有研究的时间,二来承担不起试错的代价。

相比之下,百姓承担不起的后果若是放在朝廷身的话,那简直就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了。

别说区区几块试验田了,就是再乘十倍也没有丝毫压力。

至于时间和人力,只要他愿意,只需要一句话,那些专门研究农作物的农家传人便会日以继夜的研究。

而这些对于朝廷不过九牛一毛的投入,若是取得怕一丁点的收获,那么受益的可就是全天下的百姓。

而百姓如果得到了这份收益,那么对于大明的拥护将会更一层楼,对于他朱元璋的支持也会升几个等级。

那么再加英灵碑,英灵殿和纪念碑的同步建造,将来的大明想不昌盛都难。

就在朱元璋想着将这件事交给谁做的时候,天下各地的百姓已经是眼前一亮了。

他们这些人中,有九成以都是不怎么识字的。

至于怎么耕种,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该浇水了等等经验,都是靠一辈人口口相下来的。

对于这种传承方法,总体来说很不稳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传下来的经验也各不相同,若是其中是一句话传错或者领悟错,别说进步了就算是倒退都有可能。

再者,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区域气候条件和降雨量也是大不相同的。

同样的方式,同样的作物,兴许前几年种的大丰收,而到了后几年就颗粒无收了。

或者是,今年在老家种的大丰收,下一年因为搬家的原因来到了外地,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程序,结果收成就不尽人意了。

所以,想要搞懂这里边的关系,那就必须在各地对各种作物进行尝试和研究,然后得出规律。

不过,既然是尝试,那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朝廷来说,今年失败了,大不了明年再来,甚至是明年失败了,后年依旧能来。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年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接下来一年要挨饿,而两年的失败,那对这个家庭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所以,不是普通家庭不想尝试,而是后果实在太严重了,严重到根本承担不起。

就算有家庭有大决心大气运,在尝试中得到了增产的诀窍,那么这户人也不会选择外传,毕竟千辛万苦得出的成果,凭什么要白白送人!

所以说,天下百姓想要得到增产的方法,那简直是难加难。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农家传承下来的农家弟子。

这些人他们会总结前人的经验,然后记载再传给下一代弟子。

相对于普通百姓的传承来说,这种传承就要稳定有效的多。

可问题是,秦汉以后农家就逐渐没落了,而农家弟子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