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省灯油钱,他常常天未亮就起床读书,等夜幕降临,实在看不清字迹了才作罢。到了寒冬腊月,他手脚长满冻疮,握笔都困难的时候,也从未想过放弃。
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起码在学业上,周宇认为圣人诚不我欺。
凭借刻苦努力,他不但在诸位同学间背书背的最好,在多场太学组织的辩论中也都屡屡胜利。
无论是探讨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还是剖析当下时政的利弊得失,周宇都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为之侧目。
有一次,太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治国应以德为先还是以法为先”的辩论会。
世家子弟们大多主张以德治国,毕竟他们家族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道德礼教秩序。而周宇却站出来,大胆地提出了以法为先的观点。他指出,当下大汉吏治腐败、民生凋敝,正是因为法令松弛,权贵们肆意妄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只有严明律法,才能约束各方行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观点一抛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台下的世家子弟们纷纷露出不屑的神情,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寒门出身的愣头青,竟敢挑战传统观念。
但周宇毫不畏惧,他列举了诸多历史典故和当下的社会乱象,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
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他言辞犀利,逻辑严密,逐渐让那些原本嘲笑他的人闭上了嘴。
最终,这场辩论以周宇的胜利告终,他也因此在太学中名声大噪。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卵用。
甚至,周宇后来发现也许自己狂妄还给他带来难以承受的副作用。
要知道,如今时代,想要出仕做官,靠的乃是察举征辟。
而这举荐之权,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周宇在太学辩论中的风光,反而招来了世家子弟更深的嫉恨。
他们在各种察举推荐的场合,对周宇进行诋毁和打压,使得周宇一次次与出仕的机会失之交臂。
周宇看着那些被举荐为官的世家子弟,很多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心中满是愤慨。
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周宇心中的不甘愈发强烈,但他又感到深深的无力。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难道真的要在这黑暗的世道中,被永远埋没吗?
而就在周宇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苏曜推行科举制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黯淡的世界。
他不敢相信,竟然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才学去竞争官职,打破世家的垄断。
如今,站在太学对面新建的贡院之前,即便经历了长达三个月备考时间,周宇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会是现实。
会不会,我这次不过是个陪衬?
只是来走走过场,是朝廷安抚寒门子弟的手段?
周宇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苦涩,过往被世家打压的经历,让他对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充满了怀疑。
他不禁望向四周,发现那些寒门学子大多与他抱有同样的不安。
就在这时,贡院前新垒的高台上,司徒杨彪以及名儒蔡邕双双走上台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