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向导引路下,他们开始南征,在二十多天中,翻越三座雪山高峰。
一个月后,在损失四十九人的情况下,他们来到雪山之南,突袭了当地一个近万人的孔雀国旬司,占据了第一个根据地,获得充足的给养。
稍稍整顿后,刘文蒙派曲培带兵五百镇守此处,又率两千六百人奇军,迂回到藏南山地,击溃了当地三个旬司,然后留罗桑等一千人留守这里。
刘文蒙不断派出易容成当地人的斥侯侦察消息,二十天后,就根据斥侯传递的消息,与沐王府镇守此地的汉兵相遇。
此时沐王府的这支军队已经不算军队,他们中许多人已与当地人通婚,只是保留着汉人的语言和生活作风。这支军队的主官原是沐王府一个副将,带兵来这里后,早就入乡随俗,自称甸司部长。不过,他们居住的甸司里,人口约有一万五千人,算是比较大的甸司,其中只有八千是当年大明老军士及其后代。现在他们所处甸避,还有成建制的军人一千二百人左右,平时多用以管理周围其它甸司。说是管理,就是让这些甸司每年交些钱粮,臣服大明云南沐王府管辖而已。
当汉人甸司部长见到刘文蒙后,十分高兴,他们自然愿意配合藏军行动,把被孔雀国和缅人抢占的地方收复回来。
刘文蒙看与嘉措法王约定的时间快要到了,就率领这个甸司八百人,迅速北上,突袭了阻拦在险隘关口中的几个甸司的盟军,与嘉措大队取得联系。
随着嘉措带来的十万藏民进入,半年后,利用战、抚两种手段,很快平定这片地域内四十八个旬司,开始按明朝制度制定各种规则,传教安民。
后来,这块地域被继承大明朝的大清帝国抛弃,划为附属的缅国。而嘉措部属和当地汉人后代,却一直安居在这里。因此,后来缅国佛教盛行,而许多习俗与中华一般无二。
看看自己在藏区已有一年,而正德天子驾崩也早传到这里。
刘文蒙与嘉措告辞,决定回去。但此时格桑再度怀孕,刘文蒙怕旅途遥远,因此决定把她留在嘉措身边,就是一岁多的儿子家和也暂时留在这边。
正德十六年八月(嘉庆继位位,本年随正德年号),静一师太一行人所乘的海船,终于在安东南一个叫东港的港口靠岸。早接到信的秋萧萧、穆友等人站在岸上迎着他们,就带着众人坐上马车向五十里新建的庄园赶去。
四方镇,就是刘文蒙为新建家园起的名称,意为广纳四方来客。
四方镇西靠大山,东面临江,中间正是一条通向南北的官路,向北不足五十里,就是安东,向南五十里就是东港。镇东边是临江平原,土地肥沃,有水灌溉,适合种各种农作物;西边是山,有石料、森林、果树;北边是低缓的丘陵,宜农宜林,南边向海,有耕地和大片的树林。
四方镇不仅名字是四方,而且建筑也是四四方方。相隔六百尺的四纵四横五十尺宽的道路,把整个镇子隔成九块,路面上都铺着平整的石块。现在到处都是建设的人群:有建房屋的,有修桥铺路的。
众人到的时候,看到这么多人忙碌着各种活计,都感十分振奋。看到新建的房屋成排,院落错落有致,而道路宽阔整洁,都是大为惊奇。
他们不知道,为了快速建筑新镇,刘家不只为所有佣工提供免费的一日两餐,还给付不少的工钱。因此远近几十里的能工巧匠都过来了。
特别是刚过完年,辽东都司和盖州卫的监军太监,奉旨派来一千军士,送来五十万石粮食和十万两白银,更让周围士人轰动。他们不知这里要做什么,听到待遇优厚,自然在观望之后加入建设行列之中。
如果把四方镇九块地面西北那块算一区的话,它的东面是二区,再东是东北角的三区;一区的南面是四区,四区的东面是整个镇子的中心区五区,五区的东面是六区;四区的南面是西南角的七区,七区东面是八区,八区的东边就是东南角的九区。整个镇子建筑和道路足足占地有七百亩。
距镇上一百尺开外,挖有近一丈深三丈宽的护镇河,只在四两留有石桥。镇上的沟渠采用暗道,方便下雨时排泄。
刘家的院子占据了整个四区,分着不同的院落。刘永庆、刘永贺两兄弟,安家父母、赵铁友、郑凤鸣都住在这一区里。当然,刘文蒙家小也在这一区。
相邻的一区,有秋萧萧、穆友、匡世豪等人;七区有成通、孙从安等人。张玉林、马子阳住在二区;安东一家富商选在六区建了住宅;欧阳正进却选了九区一个地方,建了家园;一个当地高丽贵族选了八区建房。其他人,只要愿意,也可以在四方镇买家置业。
整个五区不让人居住,四周建起的房屋,只供人租借经商。
现在,五区里已经有刘家安家重开的粮栈,有成家开办的皮毛药材收购行,有孙家开办的布店,有刘家单独开办的钱庄、当铺、客栈,有赵铁友开办的药铺,有秋萧萧开办的镖局,有穆友开办的木材店,有张玉林开办的酒楼等。当然,镇上还有当地人开设的各类店铺,有农产品店、农具店、衣帽鞋袜店、棺材铺、馒头铺、酒坊、油坊、饭店、青楼、铁匠铺、玉佩装饰铺、茶室酒馆、屠宰铺、修补铺、磨房、水房等。四方镇一时聚集了三千多人。
四方镇的管理是郑凤鸣和他新收的四个弟子,凡属于遇着打斗、争执、家庭不和、偷窃等事,均可以找在五区办公的他们。因此,四方镇虽然人员纷杂,倒也相安。
因为紫玉观倘没有完工,静一师太只好带着弟子与刘文蒙的女人来到刘家暂住。她们来到新建的刘家大院,看到街道上面东的三间高大门房。中间的一间是大门,门上有“刘府”两个大字,两边是耳房,有人住着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