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各民族政权轮番上阵,将华夏大地搅得支离破碎。然而,在这块破碎的版图上,西北边陲的前凉政权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守护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主簿,却以超凡的智谋和勇气,屡败强大的后赵军队,成为前凉的第一名将,他就是谢艾。
一、南有建康,北有姑臧
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政权轮番进占中原,搅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晋朝皇室和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而北方的广大地区则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
然而,在这块华夏版图的西北边陲,有一个政权却在这片荒漠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就是前凉。前凉由汉人张轨建立,他千里救洛阳,收流亡之人,保汉人文化,使得前凉成为北方的一片净土,与南方的建康遥相呼应,形成了“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局面。
前凉政权在十六国中享国最久,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除了地理位置的险要外,更重要的是前凉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而在这段历史中,谢艾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二、临危受命,初战后赵
谢艾,敦煌人,生年不详。他最初在前凉政权中担任主簿一职,这是一个负责掌管文书的官职,多由文臣担任。然而,谢艾却不仅仅是一个文臣,他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公元346年,前 凉 主张骏去世,年仅十六岁的张重华继位。此时的后赵天王石虎正意图一统北方,他派遣猛将麻秋率领数万大军讨伐前凉。麻秋是石虎的爱将,征战沙场数年,为后赵的强大立下过诸多功劳。他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前凉数地,兵锋直指姑臧。
面对后赵大军的压境,前凉举国震动。张重华以裴恒为统帅,举全境之兵前去抵御。然而,裴恒到达前线后却修筑壁垒,想以持久战拖垮后赵。大臣张耽认为这样拖下去只会让人心不稳,于是向张重华进言推举谢艾统兵对抗麻秋。
张重华也自知弱小的前凉与强大的后赵相持是拖不起的,于是召见谢艾,问其退敌之策。没想到谢艾开口就说:“乞假臣兵七千,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张重华一听,觉得谢艾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决定让他一试。于是,谢艾被任命为将军,率领东拼西凑的五千步骑兵出征了。
行军途中,本部大营内夜里有猫头鹰狂叫,士兵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很是恐慌。然而谢艾却不慌不忙地用玩六博棋拿到猫头鹰图案的获胜来说明这是吉兆。于是领兵与赵军交战,一战斩杀敌军五千多人,后赵大败。张重华进封谢艾为福禄伯。
三、羽扇纶巾,再败麻秋
石虎得知麻秋战败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他不能忍受被一个名不经传的主簿战败的耻辱,于是决定再派精兵二万作为麻秋的后继部队继续西征。前凉守将一看后赵大军又来了,纷纷率众投降。张重华见状,再度启用谢艾,以谢艾为军师将军领兵三万对阵麻秋。
谢艾统兵抵达前线后,他坐在一辆小马车之上,头戴白色布帽击鼓前进。麻秋一看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于是以三千龙骧兵冲击谢艾的军队,势要擒杀了儒生谢艾。然而谢艾的兵众却丝毫不惧,他们看到谢艾气定神闲地坐在椅子上指挥战斗,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后赵军一看敌军统帅如此泰然自若,以为四下尽是伏兵,不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