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今日朕为何传召与你?”
苏辙看了一眼坐在上方的宋神宗:“陛下,微臣自小读书,深知陛下求治之初的用心。只是…”
“讲。”
“臣深思极虑许久,以为方今之计,莫如丰财。然臣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矣。害财者有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夫使事之害财者未去,虽求财而益之,财愈不足使事之害财者尽去,虽不求丰财,然而求财之不丰,亦不可得也。”
苏辙认为改革思想重点不是兴利而是除弊,应当就时世而论之,他的主张与之前范仲淹所推行的庆历新政类似。而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首先是兴利,然后是除弊,或者说是在兴利中除弊。
宋神宗也明白苏辙所说的问题关键,只是他如今意在变法图强、收复失地…他心中自然会刻意忽视一些问题。
“朕知道你潜心当世之务,也颇有见解。只是变法一事到底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见证,你与王相公的主张并非全然相悖,朕打算让你任命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来辅佐王安石变法一事。”
“微臣…”
“不必多言,朕意已决。”
宋神宗抬手打断了苏辙要说的话。
他不想再听这些大臣们萦萦绕绕翻来覆去的话,他只想尽快看到变法的成效。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也罢,既然官家此时听不进这些话,苏辙他也只能退下。
翌日,苏辙来到制置三司才知道陛下还安排了吕惠卿、章惇、曾布三人与他一同在检详文字。
四人的顶头上司都是参知政事王安石,不过四人分工又有些不同,苏辙和吕惠卿是不断草拟新法,之后再与章惇、曾布一起制定政令文告。
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上任,接触的是青苗法。
青苗法也是王安石所主张的变法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它是政府贷款给农户过渡荒年的,出发点确实很好,只是一执行起来就变了样,地方官员为了考核政绩所管辖的农户贷款不是自愿而是强迫。
青苗法的推行不但没给百姓带来帮助,反而造就了许多家破人亡的惨剧。青苗法关联的还有一个保甲法,一家出事,大家连坐,为此老百姓被治的苦不堪言。
这日,苏辙下值回到家中来到他哥哥苏轼的院子里,刚好他哥正在书房整理书籍。
苏轼看着一进门就满脸愁绪的苏辙:“你这是?”
“可是因为变法一事烦心?”
“兄长,你可知青苗法其中利弊。”
苏轼心下了然,只是他并不如苏辙现在接触变法之事频繁,并没有直接言明利弊,只是给他弟弟讲了一件事情。
“为兄有一挚友名为黎子云,有一日他经过海南一村庄时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樵夫。
樵夫问了他一个问题,说王荆公何苦用青苗法,让百姓们长久贫困潦倒。
黎子云当时一听这话立刻反驳樵夫:‘宰相是怕老百姓贫富不均才制定了新法,青苗法本就是为了共同富裕,你一砍柴人不懂,莫要瞎说。’
樵夫并没有因为他的话着急,只是笑着回答‘贫富不均,从古至今向来如此。百姓自然也有贫富之分,您瞧前边那打磨陶器的小哥儿,那陶器的胎壁本身就是有薄有厚,他想要把厚的打磨跟薄的地方一样,这手法不对,厚的地方还没变薄,原本薄的地方已经磨出窟窿来了。’
樵夫的话,让黎子云如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