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也明白他们苏家的人,骨子里都有着一股子执拗。他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也就不再就这个事情多言,两人又聊了些其他,才离去。
治平元年(1064),五十五岁的苏洵终于在汴梁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苏辙在苏轼外放这三年一直在京中,没有到地方任职。起初一年多是因为王安石不给他写制词他无法上任;可后来知制诰换了人,给他安排好了此事,苏辙却并没有赴任,而是给推辞了。
苏辙在南园这三年研读《易经》,还不时帮衬着父亲撰写《易传》。他在南园开垦了一片菜园果园,这三年虽然生活过的清苦,可性情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性子越发的淡泊名利,求真务实。
这日苏轼在凤翔三年任满回京。
信中苏轼言明应当是傍晚时分才能抵达汴梁,可苏辙下午早早的就骑马来到城门口,等候着哥哥一家人。
“子由!”
苏轼乘坐的马车一到城门口,掀开车帘就看到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苏辙。眼里的喜悦掩饰不住的溢出,赶紧从马车上下来。
“兄长!”
苏辙下马快步走到苏轼跟前,给他哥来了一个拥抱。
苏轼抱着苏辙,猛拍了几下他弟的后背,笑着大声道:“子由,哥哥离开这些日子,对你们可真是思念至极。”
“兄长,家中父亲、三姐他们已经在等咱们了,咱们快些回去。”
二十七岁的苏辙,已经很少情绪外露,可眼中对于哥哥归来的欣喜无论如何都遮掩不住。
因是正月里,他一席直袍外罩了一件大氅,本就颀长挺拔的身姿倒显出几分儒雅内敛,气定神闲。
回到苏府,苏家三代人同聚一堂,一家人都坐在饭桌上有说有笑。
苏洵看着子女都已经成家,也都过的还算不错,心中默默欣慰,不知不觉又想了离世多年的妻子程玉阑。
苏轼跟苏辙兄弟二人是挨着坐的,两人聊起这三年间彼此往来唱和的诗作。
“子由,算下来咱们俩居然写了有一百多首,不如编成一本唱和诗集,如何?”
“就依兄长所言。”
苏辙看着豪迈洒脱的苏轼,心中只觉得才学斐然的哥哥这个样子真好。
“那咱们整理成册后,就叫做‘岐梁唱和诗集’。”
苏洵的思绪被苏轼话语拉了回来,看着意气风发的苏轼,感慨道:“为父老了,可你们尚还年轻,能传承的东西务必要传承下去。”
苏轼端起酒杯,起身敬苏洵:“父亲这两年辛苦了。如今儿子回来,便能与子由一起侍奉在您身前。”
苏辙心中摇摇头,如今兄长回京,想来他的任命应当是要下来了。兄长所想的日子怕是难以实现了。
已经怀孕五个月的苏月影坐在陈思齐身边看着一家人说说笑笑,积压在心中最后那一点抑郁也随之消散。不管十五岁那年的梦境是预知还是她上辈子真实的记忆,那些画面最终停留在十八岁她‘死’去那年。如今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不同的,她不是梦中那个苏小妹。
陈思齐自从娶了苏月影,小两口的日子可以说是越过越好。他对于这个不嫌弃他身有残疾的妻子,万分珍视爱重。
两人在这两三年的相处中,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深,感情也随之有了变化。
“可是有哪里不适?”陈思齐看着妻子愣神,侧身对苏月影附耳小声的问道,他的声音轻柔润耳,好似一阵春日暖风拂过。
苏月影一双水润清灵的眼眸,看向他。她看着他认真的模样,笑着摇摇头,拍拍陈思齐放在他大腿上的手背:“我很好,只是今日一下子见到全家人聚在一起太过高兴了。”
陈思齐确认妻子安好无事,这才放心。慢慢在桌上与苏辙兄弟二人也时不时交谈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