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四年(1059),苏洵带着一家老小乘坐船只,一路沿江而行,驶向一千多里之外的汴梁。
苏轼的长子苏迈才几个月大,王弗担心孩子太小,由苏轼的乳母任氏陪同,索性一路上都不曾出过船舱。
那只九节狼也已经老了,基本上每天都不怎么动弹,整天窝在苏辙的船舱内。
苏辙与妻子史盈心还有保母杨金蝉倒是一路上陪着苏洵苏轼欣赏了沿途的各地美景。
水上行舟途经几处名胜古迹,父子三人还曾题诗作词。
美景之余,自然也是看到河山的溃败之景。受灾之地老百姓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苏辙一家子抵达京城汴梁,已经是来年的初春时节。
十几口人暂时住在西冈,等候朝廷的任命。
宋朝规定,凡是考中进士者就可以为官,不过大多是从九品官职做起,最高是从八品。
苏辙兄弟二人丁忧回来,苏轼被诏为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为河南渑池县主簿。兄弟两人一直推拒,好在梅尧臣为其在朝中走动,谁也没有去赴任。一家人此时也只好住在租住的西冈。
这日,兄弟二人都在书房内整理旧书籍,打算找个晴天大好之日晒一晒书。刚动手整理没多久,就听到他爹在院里喊他们:“子瞻,子由,快随为父来。”
“父亲,何事?”苏轼袖袍由一根襻膊束起,手里还拿着几本书。
苏辙也是这番模样看向苏洵,跟着父兄一同往屋内走去。
“唉呀,自然是好事。”苏洵朗笑出声。
“官家下旨,明年八月举行制科考试。天章阁待制杨畋,是负责此次考核政绩迁调之人。今日为父在外遇到他,特意告知与我,让你们二人为这次制试要多多努力。”
苏轼当下一听,大喜过望,乐了:“真的!”
苏辙坐在苏轼一侧,敛眸沉思片刻,才开口:“我朝历来时常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为朝廷选拔‘非常之才’,就是不知此次朝廷有意哪一类人才?”
苏洵看了小儿子一眼,心中暗自点头。他这个小儿子确实比他哥哥沉稳太多。
“此次并无言明,有才者皆可。”
听父亲这般说,苏辙这才放下心来。
回屋后,先将他以往写好的《进论》《进策》命人送去杨府,等待杨畋的召见,随后上书富弼、曾公亮及两制。
苏轼苏辙两人都是在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上分别上书,只是二人坚持的观点大不相同。
苏轼强调人治,言“今世之患,失在于任人而非法治之罪”。
苏辙则是强调法治,他认为“天下之事,任人不若任势,而变吏不如变法,当今之势,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可不管他们现在的主张如何,都没有得到回应。
苏轼苏辙如今都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自然是不会受到他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