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这些年虽说在教导二子的时间不如程玉阑多,但是对于两个儿子的禀性却是十分了解。
十二岁的苏轼性格外向,敢想敢做敢言,过于锋芒毕露,不懂得遮掩藏拙,恐以后容易肇祸引灾;而苏辙则是性格淡泊,深藏不露的性子,相对而言苏洵更放心这个小儿子。
不得不说,知子莫若父,多年以后也见证了这一点。
这日夜里,苏洵与程玉阑歇下后,他整个人躺在床榻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夫君可是有心事?”程玉阑关切的询问。
“夫人,为夫如今是登科无望。可二郎三郎两个孩子天资聪颖,之前他们兄弟二人求学的地方还是差了些,将孩子转去眉山的寿昌书院求学,夫人意下如何?”
月光透过窗子洒进屋内的床帐上,依稀的光亮让程玉阑看不清苏洵面上的神情。
程玉阑对于苏洵所说的寿昌书院略有耳闻,在书院授课的夫子是一位饱学之士,名叫刘巨,字微之。在眉山的名望还是很高的,此人老成持重,不求闻达,诗词功底深厚。
程玉阑思忖片刻,侧过身子轻拍一下苏洵的胸膛:“夫君不必过多忧虑,家中如今并不如早年那般拮据,去书院两个孩子的束修也是有余的,既然心中有此安排,那便去做吧。”
“睡吧。”
数日后,苏轼苏辙便先后转到了寿昌书院求学。
刘巨给他们的第一堂课讲的便是‘不学诗无以言’。之后给学子们讲解古体诗与格律诗,汉字的平仄声调,格律诗的基本句式,再讲何为‘对’,何为‘粘’,何为押韵、对仗、典故…
这日书院下学后正好下起了瓢泼大雨,学生大多都不曾带雨具出门,故而一部分学生只好暂时在书院的学堂避雨。
苏辙与苏轼,程建用、杨尧咨、家安国兄弟二人,也留在书院避雨。
十一岁的苏辙早已褪去了幼时的病弱之态,眉目清秀,行事内敛沉稳。身旁那比他略高一些的少年正是十四岁的苏轼,少年明眸皓齿一举一动间彰显着不羁潇洒。
苏轼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景,想着大家闲着也是无聊至极,对身边的几人提议道:“咱们一起做六言诗联绝句可好?”
“也可。”
“好。”
几人纷纷表示赞同。
程建用身着一身青色衣衫,在屋内来回走动几步。此人虽说相貌略逊几人,却也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我先来,庭松偃仰如醉,”
杨尧咨接上:“夏雨凄凉如秋。”
苏轼笑着看着几人:“有客高吟拥鼻,”
家安国两兄弟,两人面面相觑,他俩还真是联不上,哥哥挠了挠头:“这太难了。”把目光转向苏轼一旁的苏辙。
屋内的其他的人听到家安国兄弟二人如此说,得知这是二人对不上放弃了,下意识也看向了苏辙。
苏辙沉思默想片刻,蹦出来一句:“无人共吃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