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已经缝好了两个书包,最后一个也还差点就要完成了。
大队那边学校的通知也下来了。
五月的时候,学校就正式开始招收学生了。
老师都是从镇上下来的。
曹兵组织村民们,对他们说,要尊重老师,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特地下乡来做老师的。
于是,还没开始去学校念书,村里就开始流传着要尊敬老师的思想。
孩子们也大多对老师这个词汇,有着莫名的敬畏。
学校开始招收学生这天,学校挤满了人。
新来的老师们,有的看着年纪也不大,大多都是二十来岁,两个女老师,三个男老师。
总共就五个老师,大队来报名念书的人又多。
几个老师也才刚来,对这边乡下的口音还不是很熟悉。
有的村民一着急,用方言说话,导致老师们反复确认孩子的名字,进行登记,所以进程就更慢了。
大队社长曹兵看不下去了,主动要求来帮忙登记。
这才好了不少。
李一乐跟着替他们报名的李怀德,人太多了,她就站的远远的看着。
一群人跟超市买打折鸡蛋的大爷大妈似的,挤作一团。
看来大队还是挺多人积极响应,让娃念书的政策,这才第一天就有这么人来报名。
她在旁边等了好一会儿,李怀德才从人群里面挤出来,一只手拿着几张纸条,一手牵起李一乐的手。
她好奇的问:“二舅,你拿的是什么呀?”
“这个呀?这是你们到学校念书的凭证,有这个就说明咱们是交过学费的了。”
李怀德抖着手里的几张纸条,满脸都是笑意。
凭证?
难道是类似25世纪的购物小票?
还挺人性化。
两人回到家,把这事一说,吴冬梅高兴的直点头。
“还好今天去的早,这么快就拿到条子了。”
陈春华手里拿着三张纸条,左看右看也不认识上面写的啥。
遗憾的说:“咱们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你看这白纸黑字放在眼前,咱们都不认识,所以还是要念书,念书好啊。”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现在孩子们有这条件了,以后会慢慢的好起来的。”
吴冬梅也感叹。
李一乐凑到陈春华身边,看着纸条上写的内容。
大概就是孩子的名字,性别,还有年纪,再有就是收了多少学费。
重要的信息都写明白了。
她看了一下,一个孩子的收费也才几块钱,三个人加起来顶多才十几块。
这才满意的点点头,她就说学费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陈春华见李一乐看看条子又点点头,好笑的说:
“你们看乐宝,还真是有模有样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小小年纪就识字了。”
李一乐眨眨眼,也咧开嘴笑。
每到这种时候,笑就行了。
李怀德说:“我看乐宝对这些纸啊字啊,都很感兴趣,说不定以后,还真是个有出息的。”
李兴安听见他们都夸李一乐,他也凑过去看,结果是一个不认识。
暗暗想着,等他以后去学校念书了,一定要比李一乐更努力。
还好李一乐不知道他这时候的想法,要不然,她也只能十分装逼的说一句。
我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