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章 拜访夏允彝(1 / 2)祖宗保佑之风起大明【君临天下】首页

徐闲之所以想去拜访夏允彝,是因为夏家两父子皆是精忠报国的抗清英雄。

夏允彝是明末为数不多的为国为民的好官。他曾在福建长乐当了五年的县令。在官期间,他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

清军进攻江南后,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留下绝命诗:

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最终投松塘死,时年50岁,谥“忠节”。

而他的儿子夏完淳,也是明末诗人、抗清英雄。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他父亲战败自杀殉国后,夏完淳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后来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然而天不佑明,1647年夏天夏完淳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夏完淳写下了他那篇流传千古的《狱中上母书》,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从这段话,我们可见这位少年英雄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动容。他所表达的忠孝节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若无法遇见他们也就算了,既然能遇到,那徐闲也自当见一见,帮一帮,以表对这对英雄父子的敬意。

当小厮带着徐闲西花园浜时。夏允彝刚准备出门。

徐闲忙上去作揖问道:“请问阁下是彝仲先生吗?”

夏允彝答道:“鄙人正是夏允彝。请问阁下是?”

“在下徐闲。卧子先生的朋友,久闻先生大名,想向彝仲先生请教一些问题。”

“嗯,及时卧子引荐,自当言无不尽。请入内详谈。”

“请。”

两人来到正厅,分主客坐下,喝了一口茶后:“请问彝仲先生,学习是为了什么?”

“以学救时,以学卫教。”

“横渠先生,曾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彝仲先生认为如何?”

“自当绝好!”

“但,我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万民皆出于学。彝仲先生认为怎样?”

“这……万民皆学……”

“对,今大明天灾不断,党争火热,又有强敌外伺。若学止于士,士虽有志,虽皆忠君爱国,但人数太少,不足以影响大局。

若万民皆学,万民皆有志,万民皆忠君爱国,先生觉得天下会怎样?可还惧怕天灾,惧怕党争,惧怕强敌?”

“万众一心,无所畏惧,天下无敌!”夏允彝都被自己的结论吓懵了。

“对,所以万事皆始于学,办乡学,办府学,办国学,对于万民,则不必让他们走科举之路,而应注重实用,我觉得《农政全书》就不错,于民有益。以此达到学以致用,以学救时的目的,宣传保家卫国,塑造家国情怀。诚如是,大明中兴不远矣。”徐闲总结道。

夏允彝抚掌,作揖道:“谢过徐闲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我等眼界狭窄了!”

徐闲也作了一揖道:“彝仲先生为当世名士,我怎敢受您‘先生’称呼。”

“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自古达者为师,在“学”这一字,您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