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我不是天子(2 / 2)捍帝首页

此人似乎继承了古武者的衣钵,拥有吐纳运气的独门武学。

但是,如果生死搏命的话,绿袍中年人实力虽强,但刘协坚信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自己。

紧随中年男子之后赶到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布衣青年,国字脸,相貌平凡,几撮青色的胡须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

中等身高,但颇为强壮,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土黄色曲裾布衣,酷似武者劲装,显得英武干练,让人一见便心生好感。

刘协注意到布衣青年提着三尺宝剑,明显也有武艺傍身,站定之后他深吸两口气便能迅速调整好呼吸,而且气息与绿袍中年人十分相似,颇有些一脉相承的味道。

果然,晚来一步的布衣青年站在绿袍中年人的身后,眉宇间流露出恭敬之色。

“陛下让微臣好找啊,所幸先帝保佑,陛下安然无恙。”

绿袍中年男子似乎和他口中的“陛下”很熟稔,微微垂肩拱手一礼,边说边摆出一副后怕的样子。

“我们认识吗?”

刘协不太习惯对方自来熟的口吻,“我记性不是太好。”

言外之意是“我跟你很熟吗,没事儿别套近乎”。

“呃?”绿袍中年人的笑脸顿时凝滞,眼神惊疑不定,呆愣在原地怔怔失神。

刘协的冷漠,似乎让他难以接受。

就在这时,布衣青年稽首拜道:“草民史阿拜见陛下,陛下圣寿无疆!”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摆明着提醒绿袍中年人摆正自己的位置。

这一点,刘协看得透彻。

不管这个叫“史阿”的布衣青年现在如何,未来他的成就肯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他的情商甩他师父几条街。

果然,史阿的提醒颇有成效。

绿袍中年人愕然回神,后知后觉的躬身拜道:“微臣王越救驾来迟,请陛下降罪!”

“嗯?”

这回轮到刘协失神了。

他对华夏传统礼仪也有涉略,史阿的稽首礼是九拜之中的跪拜大礼,表示臣服或投效之意,而王越的躬身作揖则是君尊臣卑之礼。

元朝以前,除祭祀大典或祭奠祖宗时要跪拜叩头以外,君臣之礼便是鞠躬作揖,而拱手礼则是礼节性的交往。

自元朝开始,君臣之礼便是叩头跪拜,再往后,跪拜之礼愈演愈烈。

到了明清两朝,臣见君要跪拜,下级见上级也要跪拜,致使跪拜大礼蔚然成风,逐渐成为权力阶层的象征,也使得为官者的权力欲日益膨胀。

直到现代,虽然取缔了跪拜大礼,但行使权力的为官者骨子里依然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繁荣而消失,因为权力阶层依然存在。

……失神也只一会儿。

刘协不待见动辄行礼的人,既不习惯也不喜欢。

“你们这是……起来吧,动辄跪拜磕头可不是咱们汉人的品格。”

大家初次见面有必要这么客气吗?

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刘协自认为现在给不了他们好处,所以不得不重申自己的立场。

汉人铮铮铁骨,跪天跪地跪父母,除此之外,没有动辄向别人下跪的习惯。

“王越”和“史阿”的出现引起了荒野上奔走疾呼人群的注意。

不多时,十几名长胡子老头带领大队人马蜂拥而至,纷纷俯首叩拜,异口同声的大呼:“天佑大汉,陛下无恙!”

随之将他们眼中的“刘协陛下”围在中间,簇拥着他,返回渭水河畔的宿营地。

刘协一脸呆萌的东瞅西望,完全搞不懂情况,不由自主地享受了一把前簇后拥众星捧月的待遇。

不由分说,这群人就把他裹挟到了南岸大营。

中途,刘协好几次想告诉大家“你们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们的陛下,再说了拍戏而已,要不要这么认真啊?”

可这些“群演”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七嘴八舌的嗓门一个比一个大,说得还全是方言,乱糟糟的场面喧闹至极,搞得刘协头昏脑涨,郁闷不已。

于是他索性沉默不语,你们既然想说就说个够,别以为我听不懂中原方言,我不但能听懂,还会说全国各地的方言。

倚老卖老,欺负我年纪小,动辄之乎者也的吊书袋,跟我拽文言文,我偏不让你们得逞,我就说大白话,咱们各说各的,你们能咋嘀?

…………(未完待续)。